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读后感 梁漱溟(1893-1988)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之家,梁漱溟的童年始终是在欢快自由的氛围中 度过的,其父虽任职清廷,但他的发蒙教育却是当时最开放的中西小学堂,进入中学后,其倔强、 顽强的个性日渐形成。 中学毕业后, 他到当时的 《民国报》 当记者, 痛恨私有财产, 相信社会主义, 对现存的一切都坚持强烈的批判精神。在 此前后,他也经历了早年人生的三大危机,即从如何救治社会流弊、如何安立人生,到最后如 何“住世”的问题;其结果则是从谋求自杀到最后形成坚持一生的“茹素”习惯。而在这几个阶段 中,梁漱溟都始终坚持着切己的思考与真实的践行精神。1916 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其研 究佛学的心得《究元决疑论》,受到蔡元培先生的关注,随即被聘为北京大学专讲印度哲学的特约 讲师,由此进入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按照梁漱溟的个性,他讲印度哲学就是要 “替释迦说个明白”,但由于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策 源地,因而“趋新”、“趋西”以及“全盘反传统”是当时的主流思潮;而胡适、陈独秀这些新文 化运动的巨擘也都聚首于北大, 这就不能不使他感受到很大的 “压力” , 也不能不有一种沉重的 “压 迫”感。不过,由于其从少年时代就形成的倔强性格,因而这种压力非但没有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 强烈的逆反心理与抗衡意识。所以,他转而将自己 “替释迦说个明白”的初衷及时调整为“替孔子 说个明白”。于是,就有了与胡适的对台戏,也就有了专门抗衡于西化之说的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 学”的系列讲演。关于其讲演的心态,他在该书出版时的《自序》中有非常具体的说明: “今天的 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也是一样无从为人晓得。孔子 之真若非我出头倡导,可有哪个出头?这是迫得我自己来做孔家生活的缘故”。显然,这一剖白既 是梁漱溟放弃佛家而“做孔家生活的缘故”,同时也是其发起“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系列讲演的 具体因由。 《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虽然是一部应急之作, 但以梁漱溟的个性及其重视切己与践行的学风, 其书中所持倡的绝非一般所谓的抗俗、 矫激主张, 而是充满着对中西印三方文化的切己思考与真切 的体认。在该书中,他将中、西、印文化概括为三种不同的人生路向:西方文化 “所走的是第一条 路向――向前的路向”,即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 “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 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他由此解释何以西方的科学技术 发达,印度的出世、禁欲观念发达,而中国人的 “住世”观念发达。在他看来,人类文化的发展必 然要有一个根本变革,即“由第一路向改变为第二路向,亦即由西洋态度改变为中国态度”,因为 “住世思想之最圆满者无逾于孔子”。 梁漱溟关于中、西、印文化三路向的说法虽然只是一种直觉,但在当时却起到了 “震撼”的作 用,尤其是他对中、西、印不同文化路向的分析与说明,一下子避开了“全盘反传统”的锋芒, “使 中国知识界感到迷惑, 不知道应该怎样作出反应”( 《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与现代中国的困境》 ,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29 页);而对于一贯坚持文化主体性的现代新儒学来说,这种不同 路向的分析与说明却起到了唤醒的作用――唤醒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民族特色的注意。 所以, 熊十力 以“中流砥柱”来赞扬《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牟宗三也赞叹《东西方文化及 其哲学》是一部“深造自得之作”;而美国学者艾恺则认为,《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不仅 “引起 了东西文化的争论,并为 1923 年的科玄论战准备了前提”(《最后一个儒家》第 79 页)。 此书原系梁漱溟为抗衡当时西化之说而开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系列讲演稿。本书 将中、西、印文化概括为三种不同的人生路向:西方文化“所走的是第一条路向 ——向前的 路向”,即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 的。 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由此解释何以西方的科学技术发达, 印度的出世、禁欲观念发达,而中国人的“住世”观念发达。作者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必 然要有一个根本变革, 即“由第一路向改变为第二路向, 亦即由西洋态度改变为中国态度”, 因为“住世思想之最圆满者无逾于孔子”。 在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中,梁漱溟与刘咸火斤是分别处于中心和边缘的两位学者。两人 拥有截然不同的家世生平和思想资源,而且即使是两人相近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也因为进化史观与 道家史观的歧异而呈现出反传统与传统的不同取向。 刘咸火斤的中西文化思想一方面深受梁漱溟具 有范式意义的 《中西文化及其哲学》 一书的影响,而另一方面这一思想是对梁书的创造性诠释,并对 梁漱溟产生了耐人寻味的影响。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是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关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中的第一部系统的、 自成 一家之言的论著。书中提出了人类生活样式的三种路向。并以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中的中国文化、 印度文化为代表,对西、中、印三方的哲学作了比较,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不是历史阶段的差异。 而是其生活路向和人生态度不同。西方的哲学已走向末路.而中国的文化将要复兴,将要成为世界 的文化.人类将要走中国所代表的路向。但由于梁漱溟以佛家的唯识论为其理论工具。把意欲作为 文化的根源.企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进程,而忽视其他的原因。因此不免又有 主观、简单、模糊之弊.以致未能使其整个文化和哲学观点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上。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个整体,他们从两个相悖的源头出发(地域部落和血缘部落,这个 放在后面说),形成了两种相悖的文化。东方文明想要西化就不能偏于一隅而需全盘改动,这样一 来,传统的东方文明——包括他的艺术也会随之死去。这个曾经的噩梦如今已变成残酷的现实。羽 帆搞了一个现代诗的沙龙,我在那曾和朋友说过:现代诗,也就是西化过的中文诗,写的好像大多 是种意识流,这或许与个人主义有关。中国传统诗表达的东西似乎是道(或说自然),我说不清, 但一定与现代诗有着本质的差别,他们之间是没有多少延续性的。传统文化的中断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东西方文化差别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呢,梁首先阐明了一个很经典的论断:欧人征服自然, 而东方人提倡与自然相融合。 至于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说法各异, 许多人试图从地理的角度去解释。 他们说希腊土地硗瘠食物不丰,形成了人们与自然抗争的文化。但相比之下,古代中国的自然条件 也未必优越。它是所有古文明中唯一产生于温带的文明,加之又处黄河流域,水患连年,但很显然 中国人并没有选择希腊那条路线。再者,征服自然本就是一切文明的通性,东西方在征服自然上只 是程度之差。并且,希腊的古科学——人们后来发现,他是非功利的,是种纯粹的学术,与人类生 活并不太相关(甚至由此有人说:科学之发生源于求知而不源于应用)。虽然这种说法还存在着那 么多争议,但我们不妨以此为基点,来考虑一个新的问题: 假使西方化不与我们接触, 那么东方文明继续走下去, 他有可能产生飞机轮船, 产生自由民主, 产生共和或立宪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东方不是在和西方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由于走得慢追 不上人家。 而是东方和西方走的根本就是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