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药》同步练习
药 [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关于《药》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 作品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前夕) : 《药》以 1907 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 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对外勾结帝 国主义,投降卖国;对内加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愚弄和麻 痹人民,使人民任其宰割,穷苦大众处于极端的悲苦之中。 到 20 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了,1905 年前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光复会” 、“同盟会” 等相继成立。 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 愚昧,民主革命的思想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1907 年 7 月 6 日光复会成员徐锡 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 。不久,光 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杀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 。鲁迅以此事件为背景,写了这篇小说 《药》 。 作者的创作背景(五四运动前夕)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先生振奋。但是辛 亥革命只是推翻了满清统治, 中国社会并没有发生任何实际变化, 革命的资产阶级未能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鲁迅在失望和痛苦中,深刻剖析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积极探索 救国救民的真理。小说《药》就写在这个时期。 2、关于《药》中人物姓氏的理解 ??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 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 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 二、字词积累 拗 . 开(ào) 丛冢 . (zhǒng) 肩胛骨(jā) 蹩 . 进(bié) 搔 . 痒(sāo) 乖角 . 儿(jué)搭讪 . (shàn) 尽 . 量(jìn) 恪 . 守(kè)踌躇 . (chù) 踉跄 . (qiàng) 竦 . 然(sǒng) 置之度 . 外(打算、考虑) 弥 . 满(遍) 偌 . 大(这么)恍然 .. 大悟(仿佛) 浑 . 厚(天然的) 解 剖 . (分开)和颜悦色 . (脸色) 发怔 . (发愣) 抚 . 养(养育)贪 . 官污吏(不廉洁) 自立 . (站) 讨 . 厌(招惹) 三、文章鉴赏 (一)故事结构 1、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 开头写阴暗气氛,接着写华老栓拿着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去买“药”的情景,然后 写他怀着无限希望回家。──情节的开端 ??2、明写华老栓夫妇煨“药”和华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 ??从华老栓夫妇煨“药”和看着华小栓吃“药”的描绘中, 可以看出他们爱子心切和深信人血 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华小栓吃“药”的情景和他吃“药”后的咳嗽,预示着华小栓的悲剧命运。 ──情节的发展 ??驼背五少爷到茶馆,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 ??3、明写刽子手和茶客们谈“药”,暗写革命者在狱中的英勇斗争。 ??开头写华老栓的辛勤劳动,接着写“闯进”来的一副凶相的刽子手康大叔,他先自欺欺人 地吹嘘“药”,又怀着炉羡的心情介绍了他的同伴牢头阿义和出卖革命者的夏三爷,然后作者 又借他的口讲述了夏瑜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 而驼背五少爷等人对他叫嚷的反应, 则再次 反映了各阶层群众愚昧的精神状态。──情节的高潮 ??这一部分人物最集中,作者把不同人物都清晰地刻画出来了,在这么多的人物中,竟然 没有一个略表同情的,作者从深沉的悲痛中暗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 ??4、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与悲凉。 ??作者写了华大妈因儿子吃了“灵药”,仍不免一死的悲哀与空虚,并刻画了夏四奶奶伤心 羞愧的感情,反映了夏四奶奶对儿子的不理解,同时也写了华大妈对夏四奶奶的关心。坟场 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而花圈的描写则表现了革命的希望和作者对革命的关心。 ── 情节的结局 ??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 的故事。 ??作者之所以把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作明线来写, 而把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作为暗线 来写,是由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所决定的。把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写,特别是选择华老栓的 小茶馆作为主要场景, 让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 可以简明地表现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性 格,使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突出主题。 (二)人物形象 《药》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 ??1.华老栓──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 ??勤劳善良: 经营小茶馆,借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 勤积攒的钱。但到了买“药”的市场──刑场,却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 发愣。看到康大叔像两把刀的眼光,刺得他缩小一半,一再吃惊,在他的眼里,看杀人的闲 人竟像“鬼似的”,当刽子手给他“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这是他性格中本质 的一面。 ??愚昧麻木: 用人血馒头治病,是一种迷信,他却深信不疑,为有机会去买“药”而感到爽 快、幸福,买到“药”后,无比兴奋。他对人血馒头来历的态度上表现更为突出,只关心自己 的儿子, 偏不想一想, 手中馒头所蘸的人血不正是来自别人的儿子吗? 对刽子手康大叔是那 样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 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人财两空。这是他性格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消极落后 的一面。 ??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他愚昧麻木, 极端自私,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 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 ??2.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在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甚至劝“牢头造反”,还要在老虎头 上搔痒,声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尽管挨打,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 觉得阿义不觉悟而可怜他。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孤独与寂寞: 但他对如何造反,如何打天下,是不清楚的。他在狱中竟劝极端顽固的牢 头阿义造反,把阿义错当群众,而群众在他眼里是“可怜虫”,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连 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 儿子为革命牺牲, 她感到“羞愧”, 更可悲的是: 他的鲜血竟被贫穷、 善良的华老栓当做一种“药”给儿子治病。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 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时,“潮一 般”的人在看热闹。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他脱离群众是孤独与寂寞的。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 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事 实, 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 一方面也显出辛亥 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当然夏瑜的死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