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西安由来和形成
西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 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西晋 (愍帝) 、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 12 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 1100 余年之久。自公元前约 11 世纪至公元 9 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 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 咸宁两县的治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使西安居中国六大古都 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现属副省级城市,辖 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九区及蓝田、周至、 户县、高陵四县。55 个街道办事处,120 个乡,56 个镇,3154 个行政村,人口 837 万。 一、西安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公元前 11 世纪,兴起于周原地区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移至今西安城西南沣河 流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其子武王后在沣河东岸建立镐京,统一华夏, 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丰镐两京隔河相 望,镐京为西周王朝政治中心,丰京是祭祀宗庙场所,直到公元前 770 年周平 王迁都洛阳之前,这座京城一直被全国各地诸侯奉为“宗周“。 春秋战国时期,来自陇南(今甘肃天水一带)的秦人崛起于关中盆地。秦 武公和秦穆公时,设立了西安附近最早的县--杜县(前 687) 。这是西安地区行政 区划的开始。战国时代秦国先后迁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一带)和咸阳,今 西安城区附近成为咸阳的郊区。 秦统一全国后,在今西安北郊建了许多著名的宫殿,如阿房宫、章台宫、 兴乐宫、信宫等。地方上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建制,设内史辖京畿各县(内史政 区与官职同名,为郡级建制) ,今西安市辖域属其管辖范围。 秦末楚汉相争,咸阳宫室被毁。汉高帝七年(前 200)建都长安(秦咸阳郊 区一个乡聚的名称,在今西安西北郊渭河南岸) 。惠帝时构筑长安城墙,城区面 积 36 平方公里,城垣周长 25.7 公里。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宫殿面积占长安 城总面积的 1/2 以上。除宫殿、衙署、达官显贵府第和宫廷作坊外,有 9 个商业 区和 160 个居民闾里。城市规模宏大,建筑密集,街衢通达,交通便利。西汉 高帝二年在原秦内史地设置渭南、中地、河上三郡,分别领有今西安市辖地。 高帝九年(前 198)撤销三郡复置内史,治长安城中。景帝二年(前 155)分置 左右内史, 武帝太初元年 (前 104) 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 西部改为右扶风, 左内史改为左冯翊, 称为“三辅“, 共治长安城中。 这三者既为地区名, 也为官名, 与郡守相当,共同管辖京畿地区。征和四年(前 89)置监察区司隶校尉部,三 辅属之。 西汉末平帝元始四年(4),分京兆尹置前辉光、后承烈二郡。西汉末年,王 莽废汉称帝,国号“新“,改长安为常安。新朝天凤元年(14)分三辅为师尉、翊 尉、光尉、京尉、扶尉、烈尉六尉郡。东汉复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隶 于驻洛阳的司隶校尉部。左冯翊治所迁至高陵,右扶风迁至槐里(今咸阳兴平) 。 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黄初二年(221)封皇 子礼为秦公, 以京兆郡为秦国, 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 魏明帝青龙三年 (235) 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244)改为京兆郡, 今西安市属 5 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 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前赵、 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 ,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 尹) 。 隋唐两代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改名 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隋唐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 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 20 余县。 唐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 方性都会。天元年(904) ,韩建为佑国军节度使镇守长安,废宫城和外郭城, 重修子城(皇城) ,南闭朱雀门,又闭延禧门、安福门,北开玄武门,是为五代、 宋、元时的长安城。 后梁开平元年(907) ,改京兆府为雍州,后又改为大安府。后唐同光元年 复为京兆府。后晋、后汉、后周一直沿用,辖有长安、万年等 10 余县。北宋时 的长安城,人口减少,已失往日风采。长安城周围地区,宋金两代仍在城中置 京兆府统之,辖长安、万年(樊川、咸宁)等 14 县(金 12 县) 。 元初仍置京兆府于长安城中,至元十年(1273)改为安西总管府。皇庆元 年(1312)又改为奉元路。 明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由此得名。明太祖将次子朱木爽封为秦王, 镇守西安。明将五代、宋、元的长安城向北、向东加以扩展,形成今天西安古 城的规模。 (可以多写一点) 清代在西安城的东北隅修建了满城,占有今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其 他街巷一如明代。清继续沿用西安府名,辖长安、咸宁等 15 县,1 州,孝义(今 柞水) 、宁陕(今县)等 2 厅。 1913 年,民国政府在关中地区设立关中道,辖长安等 41 县。1914 年撤销 咸宁县,并入长安县,结束了汉代以后一城由两县分管的局面。1928 年,割长 安城及近郊设立西安市。1930 年撤市复归长安县。1933 年再设立西安市,为国 民政府行政院的 6 个直辖市之一。1938 年长安县迁至城南大兆镇。此后不久西 安市再次撤销。1941 年复设西安市,改为陕西省辖市。1947 年再次升为全国 13 个直辖市之一。 1949 年 5 月 20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西安,25 日成立西安市人民政府, 辖 12 个区,隶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1953 年升为中央直辖市,1954 年又改为 省辖市,同时把原来 12 个区调整为 9 个(今 7 区除阎良,再加上长乐区、阿房 区和草滩区) 。 从此以后西安市的领属关系再未发生变化, 但所辖区县不断变迁, 直到 1983 年才稳定。 二、西安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秦岭北麓,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 和,灌溉农业自古著名,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 历史上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这应是中国古代首都都选 择长安原因之一。 自公元前 11 世纪的西周开始西安就成为中国的首都,后历经秦、汉、南北 朝、隋,唐朝时期这个城市达到了她的顶峰时期。在当时,世界人口还在一亿 左右徘徊的时候,这个城市的人口却已经超过了百万,不但是中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同样是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西安在唐朝达到他的巅峰后,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再也 没有成为中国的首都。这是为何呢? 首先是社会因素的影响 。唐中叶以后,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减少,经 济日益萧条。而南地区,广大地区都比较安宁,经济发展较快。唐中叶以后丝 绸之路中断,海上交通线成为主要对外交通方式。政治中心和经济繁荣地区的 矛盾越来越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矛盾有增无减。这就决定了西安难 以继续担任全国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的开封居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