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说文解字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著的我国首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全书共收字 9353 个。对每一个“文”或“字”的来源进行说或解, 对其研究形成了我国四本可以形成学问的书籍之一:即研究《说文》 的“说文学”,《昭明文选》的“选学”,《文心雕龙》的“龙学” 和 《红楼梦》 的 “红学” 。 而这其中最基础、 最大的学问便是 《说文》 。 《说文》不仅在研究文字上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我们的语文教 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说文》对每一个“文”或“字”进行来源的说明,这对于我们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辨析偏旁部首以帮助理解字词、 辨别字和理解 词语都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巧用《说文解字》,有助于把握汉字的构形理据。 汉字是记录汉词语的符号,词的物质外壳是语音,音以载义,每 一个词都是音义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词用字记录下来,又赋予了形, 因此,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这是汉字的本质特征。许慎已经认识 到了这一点,他所著的《说文解字》对每一个字总是“先释其义“,“ 次释其形“,“次说其音“,“合三者以完一篆“。《说文解字》首创汉 字部首排检汉,通过对小篆形体结构的分析归纳,以540 个部统领 9353 个汉字,将汉字归入一个井然有序的系统。因而,它不仅为文 字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可以用来为中小学的汉字教学服务。 汉字结构繁难,这是大家的共识,但是汉字绝大多数为合体字, 也就是说汉字是由一定数量的部件构成的, 因而掌握一定数量的部首 对提高汉字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这一点已为汉字教学所用,在 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有专门的部首教学。 二、 巧用 《说文解字》 , 能有效地辨析偏旁部首以帮助理解字词。 有一些偏旁部首,我们如果没有弄清楚其来龙去脉, 给教师的教 学及学生的认读及使用都来带来很大麻烦。 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 常只是“引导” 学生机械地记忆或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出 现语文教学中专业知识的错误、笑话。比如有语文教师告诉学生记 “告”:一口吃掉牛尾巴。形象是很形象,可是这种解释却不具有通 用性,也是违背我们教学的“科学”精神的! 又如双抱耳 “阝”分左“阝”和右“阝”。我们只是这样把偏 旁教给学生, 可是学生在写字的时候, 常常分不清, 一次, 学生问我: 左抱耳和右抱耳有什么区别?“长得”不都一样吗?足见孩子并没有理 解它们各自的意思。 如果弄清了来龙去脉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状况。《说 文》:“阝”同“阜”。后用作偏旁。然后我们再查看“阜” :《说文》 “阜”同 “阜”: 《说文·阜部》:阜, fù “阜,大陆,山无石者, 象形。房九切”……山的竖立形,大土堆,与阜同。再看“阜”的甲 骨文写法:“阜”,这不就是甲骨文“山”——山吗 ?绕了这么一个圈 后,我可可以得出结论:所有从双抱耳的左抱耳“阝”最开始都是与 “山”有关的。比如“阴”、 “阳”、 “防”等字都是与“山”有关 : 阴——“山南之地”,阳——“山北之地”,防——“ 堤 坝”、 “堵 塞”之意。那右抱耳呢?通过查看《说文》及《汉语大字典》可以发 现,所有从右抱耳的字都是“邑”部。 《说文》 邑, yì,“邑, 国 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 邑 二·一 , 人所居 住(或臣服)的封国,卪象人跽坐形。从《说文》对“邑”的解释,可 以看出:所有从双抱耳的右抱耳“阝”的字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与“封 邑”有关的。比如“郁”、“郑”、“郊”、“邓”等字都是与“封 邑”有关:郁——“右扶风郁夷也”、郊——“邑外谓之郊”,邓— —“古地名”。 从以上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双抱耳,不管是左抱 还是右抱耳,其实与“耳”没有半点关系,这只是在后来的简化字过 程中所出现的而已。 单人旁“亻”和双人旁“彳”,我们常常会给 学生强调,但是它们都与“人”有关吗?“亻”是与人有关,这一点 容易解释也能理解,可是“彳”是怎样的呢?《说文》对“彳”的解 释:彳, chì, “ 彳 ,小步也,象人胫三属相连也”。十字交叉大 路(行)的左半边,作示动义符。“彳”是“行”的左半边,而“行” 即“人之步趋也”,就是在道路上行走之意,结合行的甲骨文写法即 “行“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彳”就是道路的左半边,就更能理解双 人旁其实是指人行走的动作。 那么偏旁 “亻” 与 “彳” 其实与人的 “单” 还是“双”是没有关系,而且“彳”与人本身并没有关系,表明的是 “动”的动作。。弄清了这样的关系,我们就能更清楚地区分字了。 比如住和往。“住”是偏旁“亻”,所以与人本身有直接关系的,而 “往”是偏旁“彳”,所以具有的是“动”的意义。这样也就能明白 “役”、“征”、“彼”、“待”等之类的字带有“动作”的意义。 三、巧用《说文解字》,有助于辨别形近字。 形近字往往是师生共同头痛,比如偏旁“礻”与偏旁“衤”的字, 学生常常为此而弄不明白,但是如果对“礻”与“衤”本身作了了解 就不会在“礻”与“衤”之间犹豫了。 偏旁“礻”即为“示”字旁, 我们再看《说文》对“示”的解释:示, shì,“ 示,天垂象,见吉 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 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示神事也。 ,古文示”。是说“二”(上)代表天,下面三垂画代表 日、月、星,是上天垂示人的意象,即天神降神旨之形。 甲二八二 、 前二·三八·二 ,象祖先神主(牌位)或供桌之形,旁为所洒的酒水, 后泛指一切神主。亦说为早期“灵石崇拜”,三块竖立石头架起两块 横置石头,以代神主。从其解释可以得出两点:①具有“垂示”的意 思,②与“神灵”有关。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们就能在字中区分出 “礻”与“衤”之间的区别:社、礼、祀、神等字都是与祭祀或神相 关的,故而以“礻”为偏旁。 再如“卷”与“券”学生常常会弄不 清,社会上甚至很多的“优惠券”或是“入场券”都常常把“券”写 为“卷”。容易误写的原因是因为对于字中的“刀”与“”部首分不 清。《说文》中指出:“ ”同“卩”。 《说文》指出:卩, jié,“ , 瑞信也,……象相合之形。 子结切”。 乙九 0 七七 , 甲二四九 一 ,人跪形,也作卪。跪则屈膝,卪为膝、跽初文。符信为竹制, 竹有节如膝,“卪-节”古今字。所以“ ”即为“卩”,而“卩”有 “跪则屈膝”之义,从甲骨文“ ”“ ”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卩”具 有“弯曲”之意,所以表示“曲”之意的是“卷”。而“券”呢?《说 文》指出:“券,契也。从刀……券别之书,以刀判契其旁,故曰契 券。”契的原字就是在㓞(qià),《说文》指出:㓞,qià,巧㓞也, 从刀丯(jiè)声。以刀刻画竹木有痕(丯)形。不管是从“券”本身来 考察还是从其原字“㓞”来看,都可以看出:由于古代的契据书于简 牍,常用“刀”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以为凭证。所以具有契券 意义的字从“刀” 了。 四、巧用《说文解字》,有助于理解词语。 我们把“留在闺房之中,等待许嫁的女子”称为“待字闺中”, 这儿的“字”一时让人犯愣。《成语大词典》(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对“字”的解释是“许配”,可还是感觉没有解释清楚。《说文》指 出:“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 中指出:字,人及鸟生子曰乳。再结合小篆字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