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XXXX 课程学习心得思想到课程学习心得思想到 经过潘老师讲授软件工程实践后,感觉对软件工程这门学科有了 深一层的认识。软件工程是一门重视实际操作的科学。对于软件产 品,无非是产品定义、设计代码、调试维护几个步骤,看似简单,可 是实际操作却复杂困难,它不比其它行业产品可预见可触及,所以学 好软件工程能为以后从事软件开发行业打好基础。 在软件实践这门课中,讲到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软件编程的 方法。提到软件开发也可以像练习书法一样,采用临贴的方式,借鉴 他人的优秀代码资源。临摹优秀软件是学习软件开发的一个重要方 法。正如一首诗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软 件开发也是一个道理。为了真正地掌握软件开发的技巧,“临贴”是 个不错的起步方法。 以前总是觉得,既然编写一个程序,就应该完全靠自己,那样写 出来才有成就感,才算是自己的程序,可是这门课程教会我原来适当 地借鉴别人的东西,也不算抄,相反,还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这可真是与以往的观点不一样了。具体如下: “软件编程,拿来主义的作用很大: 1、源代码交换方便。 2、可行的例程序用处大。 3、借鉴现成少走弯路。” 不过借鉴别人的东西可是有说法的,可不是盲目地抄袭,下面是 一些提到的途径: 1、既有系统:借鸡下蛋,买来就用; 2、书本例子:简单修改、直接使用; 3、联机或联网帮助:帮助文档、官方支持; 4、开放软件源代码:Linux Apache Eclipse … 5、互联网资源:论坛、搜索引擎、新闻组 借鉴过来后,还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比如说代码的具体作用,完 整性,还要考虑每个借鉴过来的东西的好坏。这些都要多方面考虑, 可不能因为前面说软件编程可以借鉴别人的,就盲目地抄袭。到时候 代码弄一堆凑在一块儿,谁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好好工作。弄不好乱 了程序计划是小,公司的损失可不是哪我都能承受得起的。 课程还提到,应该用一个小项目先从头到尾地练完,这样,有个 整体性的了解,可以增加不少开发经验。看来,不学习此门课程,还 不能深入地解读软件工程的奥义。这门课程为我们深入地了解软件工 程这个庞大的前沿学科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以上是我就此门课中提 到的众多方法的一小段做的一些浅谈,更多的知识还在于我们自己去 学习思想到。 转眼间,接受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也有大半个学期了。记得在这门 课程一开始,您就和我们说了课程教学的实施技术指导文件。当我第 一次看到与我十几年所受的教育,呈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之 后,我和大多数没上过您的课的人反应一样,觉得只凭短短的一个学 期的课而想要改变我们长达十几年的学习习惯和教育习惯几乎是不太 可能的。但是当我发现,不仅是我们在您的“逼迫下”看问题已带有 某种和以前明显不同,甚至可以说更进一步的思想深度的 时候;还有上 美学课,几位学姐回答问题表现出来的与同龄人有着明显的差异,在 老师问她们是不是上过詹老师的课,而回答是“是”的时候,我才思 想到,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的不只是我一我,而是一群人。我才思想 到,我那时的想法是多么无知和幼稚。与此同时,我的心里一股敬意 油然而生,这是不同于一开始的那种单纯的对于您学识方面的敬佩, 更多地是亲身感受到了您的教育使一我的思想深度和思维方式发生改 变而产生的敬意。我很幸运。 (其实老师今天说的没有一点反应,有点 夸张了,多少还是有点的)。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我不敢说真正地懂得了很多、了解得 有多透彻,但我却能肯定地说我收获颇多。这短短的几个月的学习 中,在思想上或许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我知道了思考问题应该朝 着深层次、多维度的方向考虑,以一种历史主义视野看待问题。在看 待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做一个“无立场主义者”。我也慢慢开始了解 到什么是人文学、文学的本质、文学的价值 ;领略到了文学作为一种生 命评价的形式,是怎样影响人的思想精神维度 ;也体验了什么是真正的 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或许是课程教学范式改革和从小所受教育理念 的明显不同于我造成的强烈的冲击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将来很有可 能要走上语文教学的岗位。我对于文学教育问题感触是最深的。所 以,我不满足于仅仅只停留在内心感触的层面,而是尝试着更深入地 思考当下文学教育改革这一现实问题。 我想,对于我们这个专业中的绝大部分人来说,今后是很可能都 是要走上教师的道路,从事学科语文教学工作的。但是,当我们自己 教育学生的时候,他们是否也会和我们之前受到的传统的“经验教 育”一样这值得我们反思。您说过,“语文教育要成为整体性的文学 教育的一个步骤。语文教育的最高形态是文学教育,文学教育的最高 形态是生命教育。文学教育是一件神圣的事,它给人以希望和光 亮。”作为一个文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让个体鲜活的 生命形态变得充盈、丰满。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与文学观念中曾说到,“文学体现了作为活 动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精神”。记得詹老师您也在课堂上反复强调 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活动主体,缺乏创造性、选择性、自觉性和 批判精神的人是不能成为活动主体的。而这显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问 题,更是体现在生活、学习等方方面面。 就我我而言,在我接受了十几年“应试教育”后所形成的这种僵 化的思维模式确实不是在朝夕之间能够改变的。当然,我也不是完全 否定“应试教育”,只是否定其中一些不合理的、偏离正确教育方向 的不良倾向。不可否认,应试教育在某种情况下确实是符合当下国情 和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社会作用。比如说高 考,如今在没有更好的方法之前,只能通过这种选拔性考试来选拔人 才,因此每年高考也确实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应试教育不只 是出现在中学,而是从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就存在了。在小学生从一 个看似“荒谬”的角度提出问题和想法时,总是被老师无情地扼杀。 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主观题总是有标准答案。而学生只需要坐 在课堂上,等着“被灌输”知识,然后死记硬背去应试。长此以往, 最后出现了大学生毕业论文“不堪入目”,甚至有抄袭的现象,也是 不足为奇了。这无疑是现代教育的悲哀。 您说过,“教育是教书育人,大学是教最高深的书,育最全面的 人”。这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大学。如何育最全面的人在当代中国的教 育现状下,应试教育在短时间之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当代教育 的现状迫切需要学生打破惯性思维。教育工作者在接受这种模式的同 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 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不再是“教与被 教、灌与被灌”的关系,而是鼓励、引导学生,适当时也可以像詹老 师您一样,有必要的“逼迫”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交流,实现师生之间 的双向互动。除了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等这些外在形式上有所变 化之外。作为“人类灵魂的项目管理人员”,在如今多元文化价值冲 击下的当代社会,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价值观的重要性也是毋庸 置疑的。当然,文学教育是一项内容复杂、多维度的、艰巨的工程, 其深邃性、广袤性和复杂性也不是现在的我所能够认识完全的。因 此,以上只是我我的看法,在这浅薄的认识中,我也不知道存在着多 大合理性。 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较高,但真正能坚定不移的付诸行动 的人少之又少。有热情、有想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