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向东点评家具里的中国系列家具上
谭向东点评《家具里的中国》系列家具(上) 家具里的中国 3000 多年来,尽管家具的样式和风格发 生了改变,但是中国人对木的迷恋和崇尚依然如故。该片通 过聚焦家具的历史沿革、前世今生,探寻中国家具在历史风 云中波澜不惊的变迁;弘扬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影响力;为 中国家具走向世界开拓一条意义非凡的影像之路。明代厅堂 明代版画中很少看到高大的柜子、以及硬木大案一类不便移 动的家具,说明明代厅堂中固定陈设很少。但几乎都设有屏 风。在古代,宾朋聚会官员相见,莫不遵从于礼法。 《明史 礼志》中规定,百官以品秩高下划分尊卑,对礼数和落座的 位置都有相应的规定。厅堂之上相见。明代刊本《鲁班经》 的插画中,主人手臂搭着扶手,安坐与交椅之上,坐姿随意 而舒适。靠右边侧向的灯挂椅,是留给客人坐的。而左侧稍 远的地方, 放着一把扶手椅备用。 由此可以看出, 这些椅子, 实际上是有等级的。主人和身份高的客人,通常坐交椅。一 般的灯挂椅,则没有那么随意,是给身份低的人就坐。另一 幅明代《投桃记》插画,场景与上图基本一致,主人和客人 都坐于灯挂椅上,相互之间拱手致礼神态谦和。一幅明代西 游记插画,描绘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拜会的场景。 作为宾客的唐僧居于正位,显示出主人对于贵宾的尊崇之意。 宾主二人的坐具是灯挂椅,而悟空等三个徒弟坐的是圆凳, 坐具和位置的区分,显现出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明式书斋明 代文人对书斋的重视异乎寻常,追求古雅清新的意境。文震 亨的长物志和高濂的遵生八笺中,都从审美的角度,对明代 书斋的位置和陈设器物等,提出了“位置之法,繁简不同,寒 暑各异。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的标准。书斋中最 重要的是书桌、书案, 《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认为,书桌 应“设于室中左偏东向,不可迫近窗槛,以逼风月。”意指不 要靠近窗户,避免风吹日晒。而高濂更是将书桌上的器物, 一一列举, 甚至连材质和新旧都有要求: “古砚一。 。 。 。 。 。 。 。 。 。 铜石镇纸一”,古意盎然,高雅脱俗的风韵跃然呈现。两人不 约而同的提到榻,供“偃卧趺坐”(长物志) 。甚至“榻下滚脚 凳一(遵生八笺)”,用来按摩涌泉,修生养息。书架更是必 不可少,遵生八笺上记载:书桌的“右列书架一,上置周 易。 。 。 。 。 。备览书”。可见书房中只设一件书架,放些经常浏 览的经书即可。其他的书,则另外存放,避免杂乱无章,像 是库房一样。这样陈设的书房,简洁疏朗。再略微点缀些奇 石或盆景,更是清雅宜人。黄花梨画案一般来说,宽度超过 七十厘米的案子,被称为画案。这件黄花梨木制作的案子, 案长两米二,宽约 72 厘米,便于展纸作画,是件名副其实 的大画案。画案用料宽厚,案面、牙板、腿足的尺寸均超过 普通的案子,体态稳健沉穆。造型简约,没有任何多余的构 件, 洗练古朴, 落落大方。 相对于多数明式家具的轻盈空灵, 它展示给我们的是雄浑健硕的另一面。而这样雄奇的画案, 我们却发现它有着非同一般的细腻之处。在它简素的外表下, 蕴含着如同五线谱般的律动线条。案面边沿平缓的向下收敛, 行至中间时,突然跳出一组连续的曲线,一层一层递减,如 同走下一级级台阶。每层之内,又有细微的起伏跌宕,不仔 细观察,很难发现它若有若无的变化。而这正与古代文人含 蓄内敛、不事张扬的性格特征相契合。案面下的牙板宽大光 素,约一指宽的皮条线勾勒出牙板的边缘走势。皮条线的中 间打洼,两侧微微翘起,外侧又有极细的踩边(委角) ,均 匀挺括清晰明快。 分毫之间, 拿捏精准。 壮硕宽厚的腿足上, 线条更加精彩纷呈。 扁方的腿足正面和两侧, 均由线脚装饰。 正面居中起两柱香线,线条饱满圆润。中线两侧各起连续三 层曲面,如波浪般向外展开起伏荡漾。曲面凹凸之间,以灯 草线间隔,层次分明。缔造如此细腻而富有韵律的线条,已 经不是木匠制作家具的过程,而是艺术家的灵感创作。伏案 泼墨于这样生动的立体五线谱上,每一个画者,都会思如泉 涌。明式家具的线条之美,在这件画案上展现出极致。古代 匠师借助复杂多样的手工工具,在方寸之间,创造出优雅而 弹性的线脚,带给明式家具简约而华丽之美。这些线脚的制 作,需要匠师多年的辛勤磨砺,对技艺的要求要达到分毫不 差,手腕的力度稍有偏差,就可能造成断线,功亏一篑。为 了制作这些线条,历代匠师设计出各式各样的工具,尤其是 各种尺寸的线刨。对于粗细不等的线条,匠师们往往根据需 要来专门制作刨子。经验丰富的匠师,都懂得打造自己趁手 的工具,这是作为一个好木匠的先决条件。圈椅曾经著录于 艾克先生《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的黄花梨圈椅,于 2006 年由其夫人曾佑和教授,捐赠给恭王府永久收藏。寿字纹椅 整体架构上仍是典型的明式圈椅,但座面下的牙条并非常见 的壸门造型,而是双混面直枨加角牙的形式。两侧及后面的 角牙有别于正面,是简单的素牙板。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发 现在横枨下方,留有凿空的榫眼。显然,这些素牙板并非椅 子上原有的部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件圈椅最初的面貌并 非如此,座下四面的角牙装饰,都应该与正面的一致。在恭 王府锡晋斋,我们看到另一对黄花梨螭龙纹圈椅上,带有极 为典型的壸门轮廓。成对的圈椅选用上好的黄花梨木,色泽 匀称,金黄的底色尊贵高洁,弥散出如琥珀般的温润光泽。 柔顺的马蹄形椅圈纤秀匀称,曲线顺滑舒缓。下沿至两端甩 出圆润的鳝鱼头,盈盈一握之间把玩心悦。椅背独板,纹路 飘逸逍遥。两侧修饰曲线玲珑的垂牙,亦从背板一木雕出。 两牙之间于视觉重心的位置,以均匀的双线开出如意云头, 内雕回转的螭龙。椅圈下四只圆足穿过椅盘直达地面,为一 木连做,收分明显稳健挺立。座面软屉藤席,柔软而富有弹 性,坐感舒适。座面下的壸门轮廓,起伏跌宕蜿蜒有致。“天 圆地方”是中国文化中典型的宇宙观。 圈椅是方与圆相结合的 造型, 上圆下方, 以圆为主旋律。 圆是和谐, 象征团圆幸福; 方是稳健,宁静致远。圆是虚----象征宇宙无边无际,方是实 ----象征大地; 圆是活跃的, 有动感; 方是规矩的, 以静制动。 因此圈椅的上圆下方诠释着“动与静”“虚与实”的明式哲理。 圈 椅的扶手端头顺圆势略向外转,像张开的双臂,虚怀若谷, 独具匠心。注:部分博文为初稿,与播出版本有别。黑漆圈 椅大漆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漆的使用可以追述到七千年前 的河姆渡文化。明代隆庆年间,黄成所著的《髹饰录》 ,就 已经对中国大漆工艺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总结。1922 年赫 伯特。赛斯辛基编写的的英文版《中国家具》中,载有欧洲 人从十八世纪就开始关注研究中国的漆艺。这七把圈椅,采 用的就是最典型的大漆工艺。它是在木胎表面,经过刮灰打 磨平整, 再用棉麻包裹, 然后刮灰上漆, 由粗到细层层打磨, 有数道之多,最后形成很厚的漆膜,即美观又又实用。经过 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大漆的表面呈现出自然的断纹,这些断 纹或如梅花,或如冰裂,或如蛇腹,或如龙鳞,美不胜收。 这七件装饰华丽的大漆圈椅,曾经散落于山西晋城沁水河的 两岸,它的制作风格和装饰手法,与山西皇城相府为代表的 古建筑群落,有众多的相似之处。那些姿态丰富动感十足的 麒麟,同样出现在大院的雕花砖或大木梁上,营造出浓郁绚 烂的三晋之风。 仔细看看这些形态各异的麒麟, 或翘首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