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句排序衔接答题技巧
语句排序及其答题技巧 第一节语句排序概述 语句排序指的是语句排序型试题,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语句隐含的信息,将几个(一般是 5 个或 6 个)打乱顺序的语句重新排序,从而使文段表达流畅,完整通顺的试题。 这是 2008 年国考试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试题题型。2010 年山东等十三省联考也用了这 种题型。这种试题相对而言难度较高,表面上考查了考生的语感,实则考查了考生对于文体 风格及特征的掌握情况,测查了考生的语言文字综合功底与逻辑思维能力。 从试题的难度来讲,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加深了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测试难度,更能体现出 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也更能体现出考查的效度。尽管这种题型属于一种新的试题, 但是有可能成为一种考查的趋势,并取代语句衔接题,体现在今后的国考及地方省市公务员 考试中,考生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语句排序型试题, 从试题表述形式上看, 好像和判断推理部分的事件排序型试题差不多。 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不是事件发生的 先后顺序。其实,命题这是在近几年考试试题题类型中,创新了一种考查微观联句成篇的写 作能力的试题。 由于这种纯微观角度的考查, 就像做细节推断题一样, 比较花费时间。 因此, 在短时间内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就变得非常困难,也就增加了做题的难度。 从命题的基本形式看,语句排序型试题可分语境类和非语境类两种。语境类试题在题干 语句中设置了语言环境,因此,在排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与整个语境协调的考查。这类试 题又包括有具体上下文的直接设置语境题和按特定要求调整语序的间接设置语境题两小类。 非语境类试题的题干语句没有设置语言环境,因而不必考虑与整个语境的衔接,只要做到句 与句间的思路清晰与连贯就行。 语句排序型试题题设的提问方式一般是“将以下6 个(或 5 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排 列组合最连贯的是”或者“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等等。 例如:将以下 6 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 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 但时过境迁, 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准确地重现了。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a.③⑥⑤②④① b.⑤①⑥③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②④⑥③⑤① 【解析】d。在本题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 “甚至” , “甚至揣度自己 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那么它前面就应该是语义弱化一些的,指揣度难易方面的句子。因此, ②就正好就应该在④之前。句⑥出现了“比方说”这样的字眼,很明显是在举例子。前边必 定要有观点。⑥举例说明的是自己尽力回忆从前写作的心境,但是非常困难,不能完全准确 再现。我们发现,这正好是对④的观点例证。③则是推己及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提出作者 的回顾和创作谈是值得怀疑的。接下来,用⑤这样的众所周知的哲理来佐证,最后得出自己 的结论① 。回过头再看一下,这一结论是对“心理活动”和“创作活动”二者的结论,而句 ②④说的是心理活动,③⑥说的是创作活动,而从句①中,先出现“心理活动”,后说“创作 活动” ,可知作者先谈心理活动②④,后谈创作活动⑥③。因此正确答案毫无疑问,故选 d。 第二节语句排序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语句排序型试题虽然有表述材料,也有语句结构,有文章体裁,也有中心内容,但其与 片段阅读不同,片段阅读的表达内容、语句结构、文章体裁、中心内容等在题干中有着完整 的体现,而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干中的5 个或 6 个语句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结构可言,其正确 答案才是一个完整的片段。因此,在解答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的来完成。 一、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 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 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 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 二、明确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 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 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 (起 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 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 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 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大体理顺句序。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 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 察。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 称等。 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 等逻辑关系。 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 如关联词语的呼应: 或并列、 或转折、 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 “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 “与 此同时” “与此相反” “反过来说” ,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 “首先” 、 “其次” 、 “再次” ,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 “过去” 、 “现在”与“将来” ,表示时间 先后; “总之” “综上所述” “由此看来” ,表示要提出结论; “诸如此类” ,表示综合等等;有 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 关系(内容上、形式上) ,也往往体现语 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 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 四、连读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 有的题干语句,句间关系比较隐晦,甚至多有分岔,可以多解,在排定语序时仍要经意 而为,不可草率。因此,通过前面三步,已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 来读一读, 看语意是否连贯, 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 如果有, 即予调整, 直到感觉流畅为止。 第三节语句排序型试题的答题方法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孤立的单个句子在片段中是不存在的,它必然会与文章整体、 所在片段、前后句发生某种必然的联系。同时,从语言连贯的要求来看,它也要求前后句子 保持某种关系。因此,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联系来分析语句排序型试题的规律,从而探索出 科学实用的答题方法。 一、前后勾连法 既然是排序,那么,这些语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种 关联性主要体现在语句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上。 “嵌入式”的句子,既要“勾前” ,又要“连 后” ,它的作用就承前启后。只有这样,才能使句子的衔接紧密,脉络贯通。 例如: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奥林匹亚的废墟之美,究竟属于哪种美呢?________。 ①因而残垣断壁失去部分的构图,也就容易让人通过想象获得。 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