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沟及井室施工技术规范
管沟及井室施工技术规范 9.4.1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1)所有安装项目的设计图纸已具备,并且已经过图纸会审和 设计交底。 (2)施工方案已编制。 (3)施工技术人员向班组做了图纸和施工技术交底。 2材料准备 水泥,砂子,石子,白灰,水,土。 3主要机具 (1)挖掘机、水泵、抽水泵、翻斗车、搅拌机。 (2)镐、铁锹、大锤、手锤、钢钎、撬棍、木板、木桩、小白 线、水桶、手推车。 (3)水准仪、经纬仪、水平尺、钢盘尺、钢卷尺。 4作业条件 (1)施工人员认真熟悉图纸,了解管道分布情况,掌握设计要 求,清除管道施工区域内的地上障碍物。 (2)摸清地下是否有高、低压电线、电缆、水道、煤气及其他 管道,并明确位置,认真妥善处理好。 (3)管道施工区域内的地面要进行清理。杂物、垃圾弃出场外 指定地点。 (4)在饮用给水管线附近的厕所、粪坑、污水坑和棺木等,应 在开工前迁至卫生管理机关同意的地方。 将脏物清除干净后进行消毒 处理,方可将坑填实。 9.4.2材料质量控制 1材料质量控制应符合本标准第 3.2 节“材料设备管理” 。 2水泥、砂子、石子、砂浆、混凝土的控制应符合《混凝土结 构工程施工技术标准》ZJQ08—SGJB 204—2005 的要求。 9.4.3施工工艺 9.4.3.1工艺流程 管道线路测量、定位→降水、排水→沟槽开挖→管道基础施工→ 井室砌筑→回填土 9.4.3.2施工要点 1管道线路测量、定位 (1)测量之前先找好当地准确的永久性水准点。 在测量过程中, 沿管道线路应设临时水准点,并与固定水准点相连。 (2)临时水准点设在稳固和僻静之处, 尽量选择永久性建筑物, 距沟边大于 10m。其精确度不应低于Ⅲ级,在居住区外的压力管道则 不低于Ⅳ级。水准点闭合差不大于 4mm/km。 (3)测定出管道线路的中心线和转弯处的角度,使其与当地固 定的建筑物(房屋、树木、构筑物等)相连。 (4)若管道线路与地下原有构筑物有交叉,必须在地面上用特 别标志表明其位置。 (5)定线测量过程应作好准确记录、 标记,并记明全部水准点 和连接线。 (6)根据管底标高,垫砂厚度,计算确定管沟沟底标高,每隔 3m 做好标记。 (7)根据设计要求,计 算出管沟上口及沟底的宽度。 (8)绘制管沟尺寸图, 据此在下管前验收管沟。 确定 堆土、堆料、运料、下管的区 间或位置。 (9)给水管道坐标和标高偏差应符合表 9.2.3.2-3 规定。 从测 量定位起,就应控制偏差值。 (10)给水管道与污水管 图 9.4.3.2-1管沟集水井法排水示意图 道在不同标高平行铺设, 其垂直 距离在 500mm 以内时,给水管道管径等于或小于 200mm 的,管壁间距 不得小于 1.5m;管径大于 200mm 的,间距不得小于 3m。 2降水、排水 对低于地下水的管沟或有大量地面水、 雨水灌人沟内或因不慎折 断沟内原有给排水管道造成沟内积水, 均需组织排除积水。挖土应从 沟底标高最低端开始。 (1)掌握地下原有各类 管道的分布状况及介质。 (2)掌握水文地质资料,分别采用沟底排水沟集水井(图 9.4.3.2-1) 、井点法(图 9.4.3.2-2,图 9.4.3.2-3)等措施,进行 排水。 (3)可将排水沟设在中段,挖至近沟底时再设在一侧或两侧排 水。 (4)沟底深度低于地下水位不超过 400mm,且沟槽为砂质粘土 图 9.4.3.2-2轻型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全貌图 1—井点管;2—滤管;3—总管;4—弯联管; 5—水泵房;6—原有地下水位线;7—降低后地下水位 时,可在沟两侧挖沟排除积水。 (5)布置集水井按表 9.4.3.2-1 设置。 将 积水引进集水井后,用水泵抽走。一般情况下,集水井进口宽为1~ 1.2m。沟帮用较密的支撑或板桩进行加固。 集水井内侧与槽底边的距 离,即进水口的长度规定如下:黏土1m,粉质黏土 2m,粗砂 4m,细 砂 6m。 表 9.4.3.2-1集水井间距(m) 地下水距沟底高度 土 质 类 别 2m以下 黏土、粉质黏土、砂质 160~180 粉土 30~150 粉砂、细砂 100~120 中砂、粗砂、砾砂 (6)若为砂土层,可在沟内或沟边埋设排水管、滤管,用泵抽 出地下水排走,即称为轻型井点法,见图 9.4.3.2-2、图 9.4.3.2-3 和表 9.4.3.2-2。 60~8030~40 100~12080~100 140~160120~140 2~4m4m以上 表 9.4.3.2-2各种井点的适用范围 井点类别 单层轻型井点 多层轻型井点 渗透系数(m/d) 0.1~50 0.1~50 3沟槽开挖 (1)测量、放线已完成,可开挖沟槽。 首先按设计标高确定沟槽开挖深度。 (2)当设计未确定时,沟底宽可按表 表 9.4.3.2-3管沟底宽尺寸表 埋设深度在1.5m以内的沟底宽度(m) 管径(mm)铸铁管、钢管或 石棉水泥管 0.6 0.7 0.8 1.0 1.3 1.6 1.8 2.0 2.2 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 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 0.8 0.9 1.0 1.3 1.5 1.8 2.0 2.3 2.6 降低水位深度(m) 3~6 6~12 9.4.3.2-3 确定。 50~70 100~200 200~250 300~450 500~600 700~800 900~1000 1100~1200 1300~2400 (3)确定沟槽开挖坡度 图书室 9.4.3.2-3滤管构造 为了防止塌方,沟槽开挖后应留有一定的边坡,边坡的 大小与土质和沟深有关。当设计无规定时,深度在 5m 以内的沟槽, 最大边坡应符合表 9.4.3.2-4 的规定。 表 9.4.3.2-4深度在 5m 以内的沟槽最大边坡坡度(不加支撑) 边坡坡度 土名称 人工挖土机械挖土 并将土抛于沟边 在沟底挖土 上 砂土 砂质粉土 粉质黏土 粒土 含砾石、卵石 泥炭岩白土 干黄土 1:1.00 1:0.67 1:0.50 1:0.33 1:0.67 1:0.33 1:0.25 1:0.75 1:0.50 1:0.33 1:0.25 1:0.50 1:0.25 1:0.10 1:1.00 1:0.75 1:0.75 1:0.67 1:0.75 1:0.67 1:0.33 在沟上挖土 注:1 如人工挖土不把土抛于沟槽上边而是随时运走,即可采用 机械在沟底挖土的坡度; 2 表中砂土不包括细砂和松砂; 3 在个别情况下,如有足够依据或采用多种挖土机,均可不 受本表的限制; 4 距离沟边0.8m内,不应堆积弃土和材料,弃土堆置高度不 超过1. 5m。 (4)根据沟深、边坡和沟底宽计算而得上口宽。 (5)按设计图纸要求及测量定位的中心线,依据沟槽上口宽, 撒好灰线。 (6)按人数和最佳操作面划分段,沿灰线直边切出沟槽边轮廓 线,按照从深到浅的顺序进行开挖。人工开槽时,宜将槽上部混 杂土与槽下部良质土分开堆放,以便回填用。 (7)一、二类土可按 300mm 分层逐层开挖,倒退踏步型挖掘, 三、四类土先用镐翻松,再按 300mm 左右分层正向开挖。 (8)挖深超过 2m 时,要留边坡。在遇有不同的土层断面变化处 可做成折线形边坡或加支撑处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