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浊健脾祛湿
脾胃湿浊脾胃湿浊 健脾祛湿健脾祛湿 分享一篇好的文章~~~如何调理脾胃 脾胃篇 1.“三浊”与脾胃 《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意思是说多数浮肿和胃胀,腹胀之类的肿满病, 与脾密切相关。体内湿浊引起的不适和病变,也大多源自于脾虚。 这里重点说说“湿” 。常常听到人们提起“寒湿” , “湿气” , “湿浊” , “痰湿”等概念,这些 提法基本相当于中里老师所言的“三浊(浊气,浊水,宿便) ” ,中里的提法通俗易懂,更能 方便大众。 脾胃不好,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很多半成品会渗入血液,流向全身各处,成为三浊的重 要来源;还有一种是脾胃不好,运化能力差,食物残渣蕴积在肠胃,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一 部分废物渗入血液,成为三浊。 这些三浊危害巨大,可能淤塞经脉血管,可能堆在肝脏促成脂肪肝,可能随血液上头影 响睡眠(胃不和则寝不安) ,可能堆积成脓瘤肿块,可能滋生病菌病毒等等,完全称得上是 万病之源。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正好指明了方向,调治各种“湿浊”之病,健脾胃绝对是上上之 选的方便法门。 2.肌肉状况――脾主肉 脾主肉--《内经》 。肌肉松懈,没有弹性,或者肌肉少而肥肉,囊肉多,说明脾胃不 好。 一种情况是脾胃不能将食物转化成气血来濡养肌肉,未充分消化的半成品转变为肥肉, 囊肉,堆在身体各处; 另一种更差,如果脾胃很弱,甚至不能化生出足够的血气来维持身体的基本运行,身体 就会透支肌肉里储存的糖来救急(肌肉是个巨大的糖库,是身体的能量仓库) ,出现肌肉消 烁的现象。一些大伤元气的人,比如经历化疗,放疗,大型手术的病人等等,也会因为血气 严重不足,出现类似现象,他们的肉都是松垮夸的,肌肉透支殆尽。 3.观察婴儿看脾胃 婴儿的脾胃功能是比较弱的。粥汤类最容易消化,所以刚出生时只能喝奶,渐渐的才能 喝粥,吃些细碎而软的食物,到一定程度才能吃干饭。到了儿童阶段依然爱吃甜食(脾之味 为甘,甜味是脾对应的味道) 。由此可见,对于脾胃虚的人,吃粥饧类和细碎而软的食物是 很好的对治方法。――反过来讲,如果你只有吃这类食物才觉得舒服,或嗜好甜食,就说明 脾胃比较虚。 4.嘴唇――脾开窍于唇。 “脾开窍于唇” , “脾之荣在唇” (内经) ,脾胃很好的人,吃下食物没一会儿,嘴唇就会 变得红润不少;反之,如果嘴唇发白,没血色,很干,爱爆皮,裂口子,明显外翻(脾不束 肌)等等,就说明脾胃不好。 5.鼻头和鼻翼。 鼻头和鼻翼是脾胃在面 部的反射区。酒为大热之物,所以长期过量饮酒的人就会鼻头鼻 翼发红,俗称“酒渣鼻” 。 胃经夹鼻而下,鼻翼发红的人常常是胃中有热。胃热的人通常还会容易饥饿,口臭,牙 床红肿疼痛等症状――这些现象的直接原因是胃经湿浊盛,气血上逆,发于头面口腔。深层 原因还是脾虚。脾的运化能力不行,使食物蕴积滞留在胃,再加上肠道不是很通畅,食物残 渣下行缓慢, 积久化热化腐所导致;如果鼻头没有血色, 特别白, 是脾虚无力化生血气之象, 有贫血的可能; 如果鼻窝总是很脏,发黑,油乎乎的总象没洗干净似的,或是长疙瘩,说明胃经血气浑 浊,湿浊盛,浊物沉淀在鼻翼鼻头。从美容得角度来说,真的想根除“黑头” ,调理脾胃才是 治本之法。 6.腹泻和便秘。 前面讲过,胃热的深层原因还是脾虚。有很大一部分便秘也和胃热有关,食物残渣下行 缓慢,水分流失,到大肠时,已变得很干,所以出现便秘。有的朋友做了推腹法以后,发现 排便顺畅了很多,这是因为推腹法促进了胃肠蠕动,加速了食物残渣的下行。如果配合每天 敲打足三里,按摩小腿脾经,在中脘拔罐,效果应该会更好。 大便常常不成形,很稀,溏泄,这是脾胃虚寒的原因,而且很可能是脾肾双虚的情况(肾 气不足就会引发各种虚寒症) 。对治的方法包括温灸中脘,足三里,关元等穴,每天饮用一 杯生姜大枣红糖水,温胃通经,散寒补血,利用推腹法除三浊,运脾胃等。 7.眼袋 人在正常时间睡眠时,血液归肝解毒。熬夜的人反其道而行之,使血液归肝解毒减少, 因此血液变得浑浊; 另一方面,熬夜时思维活跃,大脑会调用血气维持精力,血气上行的结果是脾胃供血必 然减少,消化受到抑制,因此会有更多的消化半成品渗入血液,这也会导致血气浑浊。 胃经是血气很充沛的一条经络,而眼袋的地方正是胃经的起始点,比较容易沉淀浊物, 所以熬夜的人常会有黑眼圈,这正是血气浑浊的体现。 从熬夜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肝胆和脾胃的相关性。下眼袋的大小,颜色深 浅,暗沉还是光泽都能反映脾胃的状况。如果眼带大,浮肿,或者颜色暗沉,发黑都表明脾 胃不好,湿浊盛。 8.痘痘 观察经络图,脸上两颊容易长痘痘的地方正是胃经经过的地方。痘痘多,通常是胃经气 血上逆,湿浊渗出面部皮肤的结果。靠在脸上涂抹药膏来消除痘痘,可解一时之急。就像在 沸腾的饺子锅里浇点凉水,水可以暂时不扑出来,但要想根除,就必须把下面的火关掉。怎 样把火关掉 呢?除三浊,敲打胃经,健脾胃既可。 9.肝旺脾虚和脾肾双虚 脾虚很少单独出现,总是和其他脏腑的失衡联系在一起。最常见的就是“肝旺脾虚”和 “脾肾双虚” 。 总的来说,容易烦热,爱发脾气,易怒(不发出来,憋在心里也算) ,便秘,容易出现 咽喉肿痛干痒,舌头起泡,口舌生疮,牙龈红肿溃烂等上火现象的,多属“肝旺脾虚”型,需 要疏肝健脾同步进行; 而腹泻,大便稀软,溏泄,怕冷,精神不佳,健忘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精力不足,工 作没热情,生活没激情,食欲不振的,多属脾肾双虚型。需要健脾胃与补肾固肾同步进行。 当然了,也有肝火旺,脾虚,肾虚同时出现的,比如既怕冷又怕热,既爱发脾气又健 忘,注意力不集中,这就需要疏肝,健脾,补肾三管齐下了。 总论篇 参研《黄帝内经》四:五脏六腑及血气状况的自我判断(总论篇)“望,闻,切,问”―― 作为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是非常精密的诊断技术,而且具有超 前性。如果运用得当,往往能在各脏器发生肉眼看的见的器质性病变前,在严重疾病形成的 萌芽时期,就能发现确凿的症象,从而采取措施,有效遏止事态的发展。中医之所以强调“上 工治未病” ,并且运用于实践,就是建立在中医诊断技术的前瞻性上的。 “饮半盏当知江河滋味,拾一叶尽晓人间秋凉”中里引用此句来比喻中医的诊疗方式, 真是非常的贴切。看到树叶枯落了,就应该知道严冬要来了,当有所准备了。如果等到天寒 地冻,雪花纷飞的时刻再去储存粮食,缝制棉衣,不亦晚乎? 对于普通人来说,脉诊是比较有难度,也比较专业,如果学了没什么感觉,就没必要投 入过多的精力。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望,闻,问”三诊来为自己诊断,及时细致的掌握当下身体的状况, 以便采取应对的调治措施,先来看看“望,闻,问”三诊可以得到哪些身体的信息: ――望诊:观察人的形体、面色、精神状态、舌体、舌苔,皮肤的颜色和干湿程度,头 发,眉毛,牙齿,牙龈,斑疹,痘痘,月经,大便,小便,痰,鼻涕,呕吐物,肌肉状况, 指甲,眼睛。 。 。 。 。 。扩大来说,应该还包括触诊,就是通过触摸身体来获得信息,比如看看 肌肉是否紧实,皮下是否有颗粒等等; ――闻诊: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观察人体。比如人的说话声音、说话快慢、呼吸粗细、咳 嗽、呕吐、呃逆、嗳气、叹息 、喷嚏、肠鸣,口气,大小便的气味,月经白带的气味,呕 吐物的气味等等 ――问诊: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