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中常用理论合集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速查表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 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镜中我理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九型人格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优势视角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化理论 活动理论 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 场地理论 认知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 社会系统理论 标签理论 沟通理论 人文主义理论 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 “增权”或“倡导”理论 女权主义理论 家庭结构图、社会生态系统图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其理论基础具有综合性。以下我们 主要介绍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或直接影 响的一些理论、学说。这些理论、学说即构成社会工作学科的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 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 层次理论” , 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 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 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 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支持网络二、社会支持网络 一)发展 社会支持源自鲍尔拜的依附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社会支持网络开始用于精神 病学的临床治疗。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支持计划推进了社会支持网络 的应用。 (二)基本假设 人,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 人类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协助。 人类生命发展历程都会遭遇一些可预期和不可预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时,需要资源以因应问题。资源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种。 社会支持网络为外在资源之一种,可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类。 (三)定义 A.一组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透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认同,并 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 B.由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支持构建起来的支持体系就是社会支持网络 (四)分类 社会支持网络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内涵分,可以分为工具性 支持和表达性支持;按主/客观来分,可以分为实际支持和主观感受。另外一种 分法是我个人觉得比较容易理解的,分为有形的支持和无形的支持,其中有形 的支持保括物质或金钱的支持和援助,而无形的支持多半属于心理、精神上的, 如鼓励、安慰、嘘寒问暖、爱及情绪上的支持等。 (五)功能 A.社会支持的增加,会使人们的心理及心理健康显著提高; B.支持适时介入到有压力的环境中,可以预防或者减少危机的发生; C.适当的支持可以介入压力的处理,解决问题,减少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A. 发展因素: 个人过去经验对其社会生活之影响。 B. 个人因素:如坚毅的性格、自尊、学识等。 C. 环境因素:物理与社会环境影响 (七)应用 社会工作需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在个人和社区不同的层面进行评 估,从而拟定工作计划。正是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工作的任务是一方面帮助服 务对象运动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帮助服务对象弥补和拓展 其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提升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从而达到 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 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 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 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社会学习理论四、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 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 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 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 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 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五、镜中我理论五、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 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 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 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 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 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 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六、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六、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 物学创始人,50 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 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 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七、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七、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 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 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 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 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 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5~3 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5 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 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 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 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 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 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提出了 8 个阶段, 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 8 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6)亲密对孤独 (7)繁衍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失望 八、九型人格理论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