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和宝藏,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 应从因人而异、因物而牵、因情而联、因点而圆等方面去引 导学生诵读经典,让诵读经典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 重要途径。 一、诵读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言文字奥妙无穷,悠 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创造出精彩纷呈的语言文字,给世人留 下了许多经典的名篇佳句。千百年来,无论是智者贤人还是 市井百姓,很多人都将自己的智慧赋予深刻的语言文字;无 论是从修身养性到治国安邦,还是从俗谚俚语到诗词歌赋, 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些经典作品甘之如饴,能深深 地吸引人们阅读。它们堪称一座丰富的语言文字宝库,每一 个字、每一个词都是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彰显着华夏文 明的独特魅力;它们为学生的文学修养、语言修养、生活智 慧和处世经验提供了借鉴,既可以?S 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诵读经典作品可以陶冶 情操,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 素养。 二、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扎根在诵读经典作品的沃土 中 优秀的传统文化犹如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又 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不断地发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它们如同陈年佳酿,反而更加醇香诱人,历久弥新。那语言 精练、意境优美、富有音韵美的古诗词;那言简意赅、短小 精悍、富含深刻哲理意蕴的古文;那文学色彩浓厚、捕捉大 自然的踪迹、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 描摹景物浑然天成, 语言清新可爱,形象逼真;那激励世人修身养性,读书写作 的名篇佳句……这些经典作品字字珠玑,构思精巧,意蕴深 刻,耐人寻味,富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诵读这些国 学经典是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感、 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 过诵读国学经典积累了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会储存在学生 的大脑里,它们将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它们 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的整体提高。 1.因人而异,播种、扎根、汲取营养 (1)由易到难地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 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因此,教师可引导低年级学 生先诵读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经典唐诗,再诵读历代有名 的千家诗;中年级学生主要诵读经典的名言名句,如《论语》 《孟子》 《诗经》 《大学》等经典名篇中的名言名句;高年级 学生先诵读优秀的宋词和有名的历代词,再诵读一些脍炙人 口的古文节选片段。这样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既 调动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 养。 (2)丰富多彩地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我采用丰富多彩 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例如,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 翅膀,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给诗词配画;借鉴诗词的格 式和写法,自己当诗人、词人,仿写古诗、宋词;寻找合适 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与学生合作尝试给诗词谱曲,再进行 班级演唱……这些活动形式新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经 典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不断得到发展。 (3)将诵读经典与生活实践密切结合。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永远是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的源泉。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诵读经典与生活实践密切 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生活中诵读经典、 体验经典、 感悟经典。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经典的魅力,充分调动了学生进一 步诵读经典的积极性,使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4)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汲取经典文化的营养。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教师应用心研究, 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汲取经典文化的营养。例如,教师根 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标准的评价体系,对于基 础较好的学生在诵读的质量与数量上要求更高一些,而对于 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要求低一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 到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同时,教师在班级里不定期举行诗词朗诵会、古文诵读会、 经典名言名句竞答赛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 继续努力。 2.因物而牵,同根相聚,从广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 素养 笔者根据诵读经典的对象,引导学生把描写对象相同或 相似的古诗文聚集起来,扩大学生诵读经典的范围,培养学 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学习李白的《古朗月行》时,教 师可引导学生搜集其他描写月亮的古诗文和现代文。学生搜 集到了很多作品,有白居易的《暮江吟》 、苏轼的《水调歌 头》 、李白的《月下独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近代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 示不同情景下月色的美,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展开丰富的想 象,将自己置身其中,更深入地感受诗文所描写的意境。同 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月亮进行独特的 描写,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特有的魅力,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 文字的热爱之情。 3.因情而联,盘根错节,从深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 素养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诗词、 古文所具有的情感基调, 引导学生把情感基调相同或相似的古诗文联系起来,让它们 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深度上培养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例如,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时,学生在反复诵读“日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句话时,体会到黄昏 时分,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江上的暮蔼一片迷蒙,眼底也 生出浓浓的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乡愁,而诗人却漂 泊异乡,面对浩瀚的大江,独自走在苍茫的暮色中,更增添 了浓浓的乡愁之情。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因情而想,联想 出许多写乡愁的古诗文。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仅28 个字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游子 的思乡之情;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宋李易安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 动许多愁”……学生在进行关联诵读中,深深感受到这些人 都是写愁, 但各具特色。 如李白愁得激愤, 李后主愁得哀怨, 李易安愁得沉痛, 由于他们的身世、 遭遇、 性格、 气质不同, 其写愁、喻愁也各有特点。又如,学生在诵读文天 祥的《过零丁洋》 、辛弃疾的《破阵子》 、岳飞的《满江红》 这些诗歌时,文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彰显了诗人的一身 正气,充诉着对祖国浓厚、强烈的热爱之情。一直以来,很 多语文教师都认为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较抽象。其 实,诵读爱国主义经典作品,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 反复朗读成诵即可,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诗词中的情景, 使学生在入情入境中诵读经典作品,感受文天祥、辛弃疾、 岳飞等仁人志士慷慨激昂、 满腔热血、 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 因此,诗歌所具有强烈的热爱之情深深地感染学生的心灵,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发芽、开花。 4.因点而圆,辐射课内外,根深叶茂,形成培养学生语 文核心素养的密林 (1)以中心点画圆,向其他学科辐射学习,力求众木 成林。 经典的古诗文包罗万象,涉及天文、地理、历史、逻辑 推理等自然学科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