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语 文文 教教 学学 论论 主讲教师:印文霞 学 习 导 引 专业教育类课程→语文教学法 理论:语文教学论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实践:技能训练 教材: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评价与考核:学习过程评价 50% ,期末闭卷考试 50%。 第一章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及基本性质、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及基本性质、研究对象、 基本任务基本任务 一、课程的产生、形成、发展 (1)孕育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2)国文教授法教授法时期(1918-1924) (3)国文教学法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4)语文教材教法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5)语文教学法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6)语文教育学教育学时期(1989-1997)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第一时期:第一时期: 孕育期(孕育期(p29-30p29-30)) (混合型教育)(混合型教育) 1902 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清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 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 。 (未实行) 1904 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 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史称“癸卯学制” 。 (正式实行) “癸卯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标志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我 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 第二时期:国文教授法时期(第二时期:国文教授法时期(p32-36p32-36)) 1.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开始从 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国文” (文言文) 3.“国语” (白话文) (1920 年) 第三时期: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第三时期: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p37-39p37-39)) 陶行知提出:教授法改教学法 教授——教师教,传授 教学——教师教、学生学 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1924(汉语拼音) 师范学院: “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1938 第四时期:语文教材教法时期(第四时期:语文教材教法时期(p15p15)) 师范学院: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 1939 改名“语文” 1949(p40) 【什么叫语文】 【语文是一门学科的名称,它始用于 1949 年,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 称。 】 著作: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 张志公《传统语 文教学初探》 《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 第五时期: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第五时期: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 十二院校统编教材《中学语文教学法》1978 20 世纪 80 年代《语文教学原理》 《语文教学论》问世。 第六时期:语文教育学时期第六时期:语文教育学时期 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89 反思:人与学生(理论教学+培养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的侧重点(p17) 第七时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第七时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p18p18)) 课程理论与教育学理论整合 1997(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论的基本任务:研究“教学什么” 、 “为什么教学” 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研究“教学是什么”和“怎么教学” 必修课 高中语文课程选修课理论指导实践! 活动课 二、本学科的基本性质特点 (1)此门理论是应用理论应用理论 (2)边缘性强,实践性强实践性强 三、研究对象 (1)语文课堂教学。 (2)学生语文学习活动。 (3)一切语文教育现象。 四、任务(p11) (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 (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 (3)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课程现象——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教学现象——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课程规律——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教学规律——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课程与教学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开展语文语文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教育实践, 可以区分为管理、研制和应用三种类型。 第二章第二章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性质 • • • • • 一、语文内涵 1、“语文”名称的由来 中国文学————→国文————→国语———→语文 (P30)(P32)(P35)(P40) 过渡独立确立意义 (混合型教育—分课教学)(现代文课程) •2、语文观(对语文内涵的解释) •“一语一文”观(以叶圣陶为代表) 口口书书语言+文章(√) 头头面面语言+文学(x) 语语语语语言+文字(x) 言言言言 “一语双文”观(以曾祥芹为代表) 语言+文章+文学 •二、语文课程性质 •(1)工具性。 (2)人文性。 (3)其他属性(综合性、实践性) •课程标准的现代阐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工具性 •叶圣陶:语文是工具。 (开其先) •吕叔湘:“活”的……(继其后) •张志公:特殊的工具。 (集大成) •1963 年《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 基础工具” 。 •1996 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稿) 》 “语文是最重要 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 •2000 年修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文性 ——天文 (P62 )“文明以止,人文也。” ——神学人性或教养(对人的重视,人性的张扬) ——科学 (1)环境、教育对人的文化塑造。 (2)人对环境、文化的选择与创造。 理解: 1、语文课程负载着文化。避免: 2、语文课程传承着文化。“泛化人文性” 3、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第一节第一节 第二节第二节 第三节第三节 第四节第四节 星期一星期一 语语文文课课程程标标 准准与与教教材材研研 究究 502502 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 星期二星期二 马马克克思思主主义义 文论文论 教教师师职职业业技技 能训练能训练 星期三星期三 外外 国国 文文 学学 (单)(单) 古古 代代 文文 学学 (双)(双) 语语文文课课程程标标 准准与与教教材材研研 究(单)究(单) 古古典典文文献献学学 (双)(双) 星期四星期四 中中国国文文学学批批 评史评史 星期五星期五 古代文学古代文学 外国文学外国文学 第五节第五节 第六节第六节 第七节第七节 第八节第八节 第九节第九节 第十节第十节 第一节第一节 第二节第二节 第三节第三节 第四节第四节 港港澳澳台台及及海海 外外华华人人文文学学 研究研究 106106 中中国国文文化化与与 当当代代小小说说研研 究究 406406 西方美学西方美学 形形式式与与政政策策 102102 语语文文教教学学论论 (双)(双)201201 语语文文教教学学论论 301301 现现代代教教育育技技 术应用术应用 501501 语用研究语用研究 106106 星期一星期一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