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评课稿:赛课评委点评 设疑的追究性和层递性,本身就是最好的点拨与引导。这样 的“功势”形成了,学生的思维跨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善于设疑,相时而导。 潘金菊老师善于设疑。因为她不仅能在有疑处设疑,更能在 无疑处设疑。 这样的课堂, 学生会从心底升起一种强大的求知欲, 学习的过程就会演变成一个自主释放智慧光芒的过程。 例如:在“豁然开朗试技法”这一个环节,在引导同学们观察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姚明和林浩牵手入场的感人画面时, 她问了一 个这样问题:从姚明、林浩的神态与表情我们看到了什么? 看似平常的一问, 在这里却是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拓展的一 举,推动了学生由表及里、由观察到联想的思维跨越。如果没有 这一问,这个环节的学习就是残缺的,或者说是低效益的。有了 这一问,就犹如给学生的思维插上了翅膀。 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 导,就是适时点拨。潘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整节课都闪动着 “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教学智慧。这是一个教师不断学习、不 断探索、 不断实践的结果, 这是课堂教学的大智慧, 也是新课程、 新课标所要求的一名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例如:在潘老师提出了上一个问题后,学生一时很迷茫,无 所适从。 终究, 这是一群初一的孩子, 思维的发散性还比较欠缺。 这时, 潘老师相机诱导, 说: “透过林浩咬着的嘴唇, 姚明的目光, 我们可以猜猜他们在想些什么?” 学生感知材料后,开始向材料的深度进发,但一时又难以突 破思维的临界点,处于胶着状态。经潘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 思维开始启动, 在临界点发生了质的飞跃, 完成了从感知到认识、 从表象到理性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点拨效果。 潘金菊老师的课真好!期待能多与她交流,从而收获她的收 获。 任水亮 2008 年 12 月 21 日 篇三:他的教学起点:学生意识 __观听杜少凡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杜少凡老师的课,我听得很仔细,生怕漏掉他的一言一行。 边听我边为他的学生而庆幸。 余秋雨七岁就代替村民写信,那时,他面前就“站着”一个收 信的人。杜少凡老师走上讲坛不足一年,他的心中就已站满了学 生,难能可贵。学生意识__这是他这节作文指导课的起点,也是 他语文教学的起点,更是他事业的起点。 一、 他的课堂追求: 不是教师的“表演”, 而是学生的“表现”。 “表演”和“表现”,一字之差,相距万里。前者是“目中无人”, 只有教师自己;后者是“目中有人”,和学生一起,切磋交流,相 互教育,共同成长。 在杜少凡老师的课堂上,他自己的言行很简单,他没有刻意 去表演,而是着力去拓展学生的表现空间。例如:每个研讨环节 结束后,他不是把教师预设好的结论滴水不露地讲一遍,展示一 番,灌输一通。而是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中肯的点评,在点评中帮 助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 在杜少凡老师的课堂上,他的指导过程不是一种入侵,更不 是一种心灵的殖民行为。 在个体学习遇困难时,他会放弃教学进程,及时组织群体进 行讨论,不一味追求那种所谓的 “教学过程完整。”小组式学习, 贯穿始终。这是这节指导课的重要学习方式。 二、学习材料的选择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下面是本节指导课课堂学习第二个环节提供给学生的学习 材料: 咱家是猫。名字嘛。还没有。 哪里出生?压根儿就搞不清! 只恍惚记得好像在一个阴湿的 地方咪咪叫。在那儿,咱家第一次看见了人。而且后来听说,他 是一名寄人篱下的穷学生,属于人类中最残暴的一伙。相传这名 学生常常逮住我们炖肉吃。不过当时,咱家还不懂事。倒也没觉 得怎么可怕。只是被他嗖的一下子高高举起,总觉得有点六神无 主。 __夏日漱石《我是猫》 “喀嚓,喀嚓,哧。”一个黑暗的厂房里,我__一张 100 元假 钞,和我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出世了。 “去,把它换成真钞!”随着一个诡秘的声音,我从一个主人 的手上转到了另一个主 人手里。 菜市场里,肉铺胖老板生意特别好。在肉刀的飞舞中,我被 扔进了一个油腻的木匣子内。主人眉飞色舞地飞车走了。 __《一张百元假钞的自述》 这两段材料的语言不但鲜活,服从了本节指导课的需要,而 且生动、有趣,十分符合初一孩子的心理特点,便于激活学生的 思维和兴趣。特别是材料的内容,猫和钞票的自述都符合初一孩 子的生活经验,他们很快就能进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进而共同 分享大快朵颐鲜活语言的乐趣。 三、问题的设置民主而不专制,开放而不封闭。 这次大赛,很多教师设置的问题的答案都事先预设好了,并 储存在了电脑中。所以,问题的设计指向性很强。这样,教学过 程也就演变成为了对学生思维、情感、认识的一场残忍绑架,教 师想方设法去“勾引”学生说出电脑里即将弹出的答案,也好自然 进行下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华彩而无懈可击。 杜少凡老师的课这点做得不及他人,却因此高于了他人。 例如:展示了两幅玫瑰图片之后,他设置的问题是:在欣赏 完这两幅作品之后,请你分别写出你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如果问题这样设置:哪一幅作品好,为什么? 显而易见:前者是开放的、民主的、人性的。它没有强行要 求学生得出哪个好和哪个不好的结论,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欣赏、 感知、体验。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寻求答案上,而 是集中在对美的感受上。 这种没有结论的感受过程远比一个有完 美答案的思考过程有价值。 因为它培植了写作上很重要的一样东 西:丰富的情感。 杜少凡老师很年轻,我们本不该要求他太多,但他这节课却 给了我们很多。至少对于我是这样。 祝他更好! 任水亮 2008 年 12 月 22 日 篇四:点评叶妙玲老师作文指导课《悬念之始》 作为比赛,教学当然也应该上出自我,上出个性, 《悬念之 始》一课中,叶妙玲老师巧用表演,先声夺人,一下子调动学生 的兴趣,充分显示了教学机智,与课题不谋而合;在比较阅读中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材料中的不足,教会学生辩证思考;教师教学 在求真的同时注重解惑,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提高。 当然,叶老师这节课也为我们指出了不少需要努力的方向,比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就亮出了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然后再 让学生通过训练加以验证的思路, 虽然在我们目前教学中十分常 见,却仍然是值得商榷的。有效的教学过程应是从学生已有经验 出发, 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提出 概念__实验论证”的过程, 因为唯有建立在主动发现基础的学习才 是真正的学习。课堂教学的结果也证明这一过程的重要性,由于 这些方法的学习不是“习得”的,在实际运用“学以致用写悬念”环 节中,学生习作并没有能很好地运用本节课所学。当然训练设计 本身导向上的集中性,也让学生无法拓开思路,使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上又打出一个折扣。 点评人:张毓中 篇五:点评罗红梅老师作文指导课《言为心声》 高超的调控课堂能力和教师思想深处真正的 “以学生为本 ” 的教学理念是罗红梅老师《言为心声__人物描写技巧大发现》一 课的两大特色。整节课教师教学语言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对学 生的发言及时到位的点拨评价,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为 可贵的是罗老师始终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及时调节教学节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真正落实了 “以学定教”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