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
论余秋雨论余秋雨 简介:简介: “ 一个人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 并不代表这个人的素质就很高。 ”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 在首都图书馆举行《中小学生阅读和人文素质》报告会,如此概括了“素质”的内涵。余秋 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 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 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 “上海市十大 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 海市写作学会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究 竟是怎么回事。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 《文化苦旅》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 术优秀成果奖、 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 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 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 年出版《戏剧理论 史稿》 ,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 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 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 材一等奖;而另一本于 1985 年发表中国大陆首部戏剧美学著作- 《戏剧审美心理学》 ,次年 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成就可见一二。 余秋雨指出, 尽管我们进行了很多年的教育改革, 但我们在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中仍存 在很大的误区。 我们非常重视孩子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却忽略了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 的一小部分,一个人掌握了很多知识和技能, 并不代表这个人的素质就很高。 他还要有对事 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 余秋雨认为,只有具备了 这些方面人才能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素质的人,一个高贵的人。 读后感:读后感: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 的《文化苦旅》 。 ”这是余光中先生《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 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有人评论说:从空间 上它进入了民众,从时间上进入了散文历史,树立起一座散文的奇峰。读完从《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 , 《霜冷长河》 , 《文明的碎片》 , 《秋雨散文》到最近的《千年一叹》和《行者无 疆》几部散文集,心中不由感慨万千,大哉斯文,大美为美!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我们看惯了标榜散文的精巧灵活之作后, 它呈现在我们眼前一道亮丽清新的风景线,如一股罡风劲吹。.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 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 ,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 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 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 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的对象的理性阐释, 融合了庄子哲学散文的天马行空, 汪洋恣肆的思 维与两汉赋体铺叙夸饰, 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 从而表现出浸润了理性精神与内在理趣的诗 化特征。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 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 第一次读到余秋雨散文的是 《文化苦旅—废墟》 。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 没有昨天就 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 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 没有白发的 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在心灵与心灵的撞击中,发出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的 呼唤。文章中没有细节,没有历史人物,没有山水胜迹,但却充盈着闪光的智慧,蕴涵着深 刻的思考,饱蘸着的感情。.残简断垣中,那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就像磁石一 般强烈的吸引了我。走进废墟,体会着历史的沧桑 ,品味着文化的内涵,发出了“还历史以真 实,还生命以进程”的慨叹;面对着敦煌,目睹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感受着历史的强悍 与苦难,警醒道: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 余秋雨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理性的严峻,融入智性 与情感,考察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 贴近文化的大生命,重新审视中华文明。正如《文化苦 旅》自序中提到的“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与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 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 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 从历史文化极为丰富的山山水水间追寻古代文人的足迹, 发掘古代文化的沉淀, 通过这种追寻与发掘, 既寄托自己的文化关怀又给读者以文化的启迪。 就这样,山川草木,楼台轩榭,庙宇亭阁,云月飞鸿,都与人的呼吸相通,散发着文化的魅力!道士 塔,莫高窟,阳关寄托着他悠远的凭吊;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承载着他浓重的感喟;白发苏州, 江南小镇,蕴涵着他深沉的思考.贞节牌坊令人感慨, ,贵池傩事又警人反思!边塞大漠中,留下 他道道车辙,庐山石级沾下他轻轻的脚印;江南小巷中回响着他的感叹,残简断垣中闪现着他 伫立的身影.。 余先生的散文,追索文化生成的奥秘, 感受文化历史的兴衰,有对文化缔造者的由衷的 礼赞,又有对文化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抱愧山西》考察山西的晋商文化的兴衰,深入地揭 示了山西独有的民情风俗以及历史沿革, 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晋商文化的催生作用; 同时又写 出了山西商人在中国商业文明中的人格光彩; 《苏东坡突围》在关注文化大师命运,写苏东 坡因“乌台诗案”而被流放的过程,但是却因此而获得了精神意义上的突围。这里展现着一 种气魄。 《一个王朝的背影》 , 《苏东坡突围》 , 《抱愧山西》 , 《流放者的土地》 , 《遥远的绝 响》 , 《乡关何处》 , 《脆弱的都城》都相当有分量的大作。 “在这里思想的活跃把诗歌的激情 与文化历史的沉思,哲学的概括升华为一种统一。时间空间跨度之广,思绪反差之强烈,歌 颂与批判,赞美与追怀,理性的概括,情感的渲染,历史的沉吟与个体的经验,纷至沓来, 跌宕起伏,构成一种磅礴的大气。 ”我不禁感叹:大哉斯文,大美为美! 进入新世纪, 余秋雨在考察审视中华文明之后, 随着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和欧洲之 旅, 把自己文化探寻和精神漫游拓展到中东和欧洲, 完成对伊斯兰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深 入探寻。 《千年一叹》 ,正如歌词中所写: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 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饮着屈原的梦,李白 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 轻轻地抚去时光遗留的尘埃, 深情地抚摸历史的肌肤, 细致地剥落包裹于往昔躯体上的坚韧 外壳,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 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动听的道出, 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时空, 去享受和品味其中的快 乐, 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的震撼, 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 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超常强韧的缘由。 在这里, 历史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