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
教学小讲座教学小讲座 时间:时间:地点:地点: 参加人员参加人员授课老师:授课老师: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通常为脑底部动脉瘤或脑 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 SAH。脑实质或脑 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 SAH。SAH 约占急 性脑卒中的 10%,占出血性卒中的 20%。 【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包括:①粟粒样动脉瘤:约占 75%,年发病率 6/10 万;②动静脉 畸形:约占 10%,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③梭形动脉瘤: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④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 病): 占儿童 SAH 的 20%;⑤其他 2.发病机制①粟粒样动脉瘤可能与遗传和先天性发育缺陷有关,尸解发 现约 80%的患者 Willis 环动脉壁弹力层及中膜发育异常或受损,随年龄增长由 于动脉壁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血涡流冲击等因素影响,动脉壁弹性减弱,管壁薄 弱处逐渐向外膨胀突出,形成囊状动脉瘤;动脉瘤体积越大越易破裂,直径3mm 较少出血, 5~7mm 极易出血; ②脑动静脉畸形是胚胎期发育异常形成畸形血管团, 血管壁薄弱处于破裂临界状态,激动或不明显诱因可导致破裂;③动脉炎或颅内 炎症引起血管壁病变,肿瘤或转移癌直接侵蚀血管均可导致出血。 【病理生理】 1.病理生理 SAH 后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①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刺激 痛觉敏感结构引起头痛,颅内容积增加使颅内压(ICP)增高可加剧头痛,导致玻 璃体下视网膜出血, 甚至发生脑疝; ②颅内压达到系统灌注压时脑血流急剧下降, 血管瘤破裂伴发的冲击作用可能是约 50%的患者发病时出现意识丧失的原因;③ 颅底或脑室内血液凝固使 CSF 回流受阻,30%~70%的病人早期出现急性阻塞性脑 积水,ICP 更趋增高,血液吸收后脑室恢复正常;血红蛋白及含铁血黄素沉积于 蛛网膜颗粒导致 CSF 回流受阻,出现交通性脑积水和脑室扩张;④蛛网膜下腔血 细胞崩解释放各种炎性物质引起化学性脑膜炎,CSF 增多更使 ICP 增高;⑤血液 及分解产物直接刺激引起丘脑下部功能紊乱,如发热、血糖升高、急性心肌缺血 和心律失常等; ⑥血液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如氧合血红蛋白、 5-HT、 血栓烷 A 2(TXA2) 和组织胺等刺激血管和脑膜,可引起血管痉挛,严重者导致脑梗死;⑦动脉瘤出 血常限于蛛网膜下腔,不造成局灶性脑损害,神经系统检查很少发现局部体征, 除非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但动静脉畸形破裂常见局灶性异常,并与脑实质的定位 一致。 【临床表现】 1.粟粒样动脉瘤破裂多发生于 40~60 岁,两性发病率相近;动静脉畸形男 性发生率为女性 2 倍, 常在 10~40 岁发病。 动脉瘤性 SAH 经典表现是突发异常剧 烈全头痛, 新发生头痛最有临床意义, 病人常描述为 “一生中经历的最严重头痛” , 常可提示破裂的动脉瘤部位。 约 1/3 的动脉瘤性 SAH 患者发病前数日或数周可出 现早期轻微头痛,是小量前驱(信号性)出血或动脉瘤受牵拉所致。头痛可持续数 日不变,2 周后缓慢减轻,头痛再发常提示再次出血。但动静脉畸形破裂头痛常 不严重。 2.发病多有激动、用力或排便等诱因。出血常引起血压急骤上升,最初 2 周内脑膜刺激可引起体温升高达 39℃。短暂意识丧失很常见,可伴呕吐、畏光、 项背部或下肢疼痛,严重者突然昏迷并短时间死亡。后交通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 可产生麻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易损伤Ⅲ、Ⅳ、Ⅴ和Ⅵ脑神经,破裂引起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大脑前动脉瘤出现精神症状,大脑中动脉瘤出现偏瘫、偏身 感觉障碍和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瘤出现面瘫等脑神经瘫痪。动静脉畸形病人 常见癫痫发作,可伴轻偏瘫、失语或视野缺损等局灶性体征,具有定位意义;部 分病例仅在 MRA/DSA 检查时发现。可出现颈强、Kernig 征、Brudzinski 征等脑 膜刺激征,20%患者眼底可见玻璃体下片块状出血,发病 1 小时内即出现,是急 性颅内压增高和眼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对诊断具有提示性。急性期偶见欣快、谵 妄和幻觉等精神症状,2~3 周自行消失。 3.60 岁以上老年 SAH 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起病较缓慢,头痛、脑膜刺 激征不明显,意识障碍及脑实质损害症状较严重,或以精神症状起病;常伴心脏 损害心电图改变,常见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和胆道感染等并发症,易 漏诊或误诊。 4.常见并发症①再出血(recurrence of hemorrhage):是 SAH 主要的急 性并发症, 病情稳定后突发剧烈头痛、 呕吐、 痫性发作、 昏迷甚至去脑强直发作, 颈强、Kernig 征加重;复查脑脊液为鲜红色。20%的动脉瘤患者病后 10~14 日发 生再出血,使死亡率约增加一倍;急性期动静脉畸形再出血较少见;②脑血管痉 挛(cerebrovascular spasm, CVS):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血液环绕的血管,血管痉 挛严重程度与蛛网膜下腔血量相关,导致 1/3 以上病例脑实质缺血, 引起轻偏瘫 等局灶性体征, 但体征对载瘤动脉无定位价值。病后 10~14 日为迟发性血管痉挛 高峰期,是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经颅多普勒或脑血管造影可确诊;③扩展至 脑实质内的出血:大脑前或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血液喷射到脑实质导致轻偏 瘫、失语,有时出现小脑天幕疝;④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hydrocephalus):分 别发生于发病当日或数周后,是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吸收障碍所致,进行性嗜睡、 上视受限、外展神经瘫痪、下肢腱反射亢进等可提示诊断;⑤5%~10%的患者发生 癫痫发作,少数患者发生低钠血症。 【辅助检查】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可根据CT平扫显示蛛网膜下腔积血确诊, 若无此征象,腰穿显示脑脊液非血性,可排除 SAH。 1.临床疑诊 SAH 首选 CT 检查,安全、敏感,并可早期诊断。出血当日敏感 性高,可检出 90%以上的 SAH,显示大脑外侧裂池、前纵裂池、鞍上池、桥小脑 角池、环池和后纵裂池高密度出血征象(图 8-12),并可确定脑内出血或脑室出 血,伴脑积水或脑梗死,对病情进行动态观察。CT 增强可发现大多数动静脉畸 形和大的动脉瘤,MRI 可检出脑干小动静脉畸形,但须注意SAH 急性期 MRI 检查 可能诱发再出血。CT 可显示约 15%的患者仅中脑环池少量出血,称非动脉瘤性 SAH(non aneurysmal SAH, nA-SAH)。MRA 对直径 3~15mm 动脉瘤检出率达 84%~100%,由于空间分辨率较差,不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颈和载瘤动脉。 2.若 CT 扫描不能确定 SAH 临床诊断,可行腰椎穿刺和 CSF 检查,肉眼 呈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400~600mmH2O),可提供SAH 诊断的重要 证据。最初 CSF 红细胞与白细胞数比例与外周血相同(700:1),但血液引起化学 性脑膜炎导致 CSF 淋巴细胞增多,48 小时内白细胞可达数千,出血后 4~8 日 CSF 糖降低。病后 12 小时离心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