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800
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苏东坡突围读书笔记 800800 《苏东坡突围》的读书笔记,本人已经整理好在下面了,欢 迎大家阅读。 中国几千年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 力的人呢?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 也构不出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他 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现在苏东坡被他们 抓在手里搓捏着, 越是可爱、 高贵、 有魅力, 搓捏得越起劲。 诬陷者所推断出来的“险恶用心” ,可以看作他们自己 的内心,因此应该由他们自己来承担。我想一切遭受诬陷的 人都会或迟或早想到这个简单的道理,如果这个道理能在中 国普及,诬陷的事情一定会大大减少。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自己最大的毛病就 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溜取悦于人, 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 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 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 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 了偏激的淡漠, 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 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成熟的人处事低调,不张扬,不偏狭。不言则已,言必 惊人。按古人所云:四十不惑。 “不惑”该是对成熟的一个恰 当的注解吧。 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 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在 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 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它竟响了,急 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 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 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 无一遗漏。最后一个问题是: “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 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她又问: “他的作品中, 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记者 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 “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 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 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去年夏天刚 去过,印象还很深刻。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 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 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 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 么远,何苦呢? 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 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 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 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 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 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 度看苏东坡的情怀。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好 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1、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 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 人一定会小心的珍惜他,虔诚的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 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 能相容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 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轰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 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 排拒他、遭践他、毁坏他。起哄似的传扬,转化为起哄似的 贬损,两种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 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2、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的聚合 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 “东 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他太出色, 、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 墨比得十分寒碜,能把同时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 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的遭践,几乎是不 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 了急先锋。 3、 苏东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说它,硬说苏东 坡不学无术、文辞不好,实在使我惊讶不已了。但他不这么 说也就无法断言苏东坡的社会名声和世俗鼓动是“滥得”。 总而言之,李定的功绩在种种表层动机下显然埋藏着一个最 神秘的元素:妒忌。无论如何,诋毁苏东坡的学问和文采毕 竟是太愚蠢了,这在当时加不了苏东坡的罪,而在以后却成 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就会失控,他只会找自己最痛恨 的部位来攻击,已顾不得哪怕是装样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4、 几缕白发有时能够冒充师长,掩饰邪恶,却欺骗不 了历史。历史最终也没有因为年龄把他的名字排列在苏东坡 的前面。 5、 为什么档次这样低下的人也会挤进来围攻苏东坡 ? 当代苏东坡研究者 李一冰先生说得好: “他也来插上一手, 无他, 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官, 若能参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 足使自己增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这种目的确实也部 分地达到了。 6、 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要单独搞倒苏东坡都是很难的, 但是在社会上没有一种强大的反诽谤、反诬陷机制的情况下, 一个人探头探脑的冒险很容易得招来一堆凑热闹的人,于是 七嘴八舌的组合成一种伪舆论。 7、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 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8、 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都 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当然也可能成,那么, 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文明的脆弱性 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 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 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9、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 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 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把诸多文化大师捆押在被告席上,而 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些挤眉弄眼的小人。 10、 中国几千年见有几个象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 有魅力的人呢?但是可爱、高贵、有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 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 真正厉害的是邪恶、 低贱、 粗暴,他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11、 这静默算不得抗争,也算不得舆论,但着实透着 点儿高贵。相比之下,历来许多诬陷者周围常常会出现一些 不负责任的热闹,以嘈杂助长了诬陷。 12、 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使是死也死不出个道理来, 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 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 ;你 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 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 发表自己的宣言。 这确实很接近有的学者提出的 “酱缸文化” , 一旦跳进里面,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 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 13、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 腻尔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 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 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