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字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六字”教学模式小学语文“六字”教学模式 概念概念 “六字”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 的,以“导” 、 “读” 、 “识” 、 “研” 、 “学” 、 “练”为主要内容的较为稳 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 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 作为活动 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理论依据理论依据 以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小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为主题,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提升育人质量为目的, 以强化备课和教研为手段,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益为核 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认知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与认知主义理 论相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更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 心理结 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 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情景。 在此基础上,教学过程被看 作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有效地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积极、 主动的参与学习,引导学习者产生积 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有效互动,并为学生 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使学习者形成对知 识的真正了解。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 心、注重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 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为真实的揭示学习的规律奠定了基础, 成为我们 行动的指南。 合作学习基本含义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 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 完成学习任务, 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理论和 教学策略。其主要特征是, 强调共同目标,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 现共同利益而合作;强调合作个体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 只有依靠个 体间的配合和协调,才能实现共同目标;强调个体目标和共同目标的 同一性,在合作中,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上,使个人目标也获得实 现。合作学习把教师置于教学的“管理者”、 “促进者” 、 “咨询者” 、 “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之下,强调师生多维互动。合作学 习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任务分享、 责任共担的人际间的动态教学活 动过程, 是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来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以小组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合作过程。 目标目标 通过程序化的教学行为,落实课程目标中对学生“听、说、读、 写”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会听、会说、会读、会写” ,使抽 象的课本知识有效地、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能力, 从而提高 课堂效率,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内容具体内容 导导,就是引导、导入。导入要贴近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 学生的学情,导入既要与文本有紧密关系, 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 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这其中的“趣” 是需要老师去激活的。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 培养、 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 吸引住。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先做好谋划,是保 证教学成效的前提条件。 课前导入语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 要环节,它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停留课前某一情境上拉回来。导语 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好的导语像演奏家拔出的第一 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学生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 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步入知识的 殿堂。任何一节成功的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付出无数 心血。总之,课前导入,不容忽视。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 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轻 松的氛围,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就是读文本。既要有教师富有情感的范读,又要有学生的大 声朗读、自由读。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悉文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 生说: “凡为教,目的达到不需要教” ,叶老的话指出了语文教学的最 终目的,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读文章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而我们经常看 到的现象是学生各自埋头读文,声音有高有低,速度有快有慢,注意 力有集中有分散。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那 么流行的充满积极意义的初读要求往往是流于要求的形式或者流于 阅读的表面的。怎样把“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要求落到实处,发 挥它的积极意义呢?大声朗读是最佳方式。宋朝的朱熹认为: “凡读 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 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须 要字字响亮”对朗读的音量提出了要求; “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 永久不忘”说明了大声朗读的效果。大声朗读需要孩子集中注意力, 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在大声的朗读中大脑处于排空状态, 孩子才会自觉地发现哪个字读不准或者不会念, 哪里读不顺, 有障碍。 琅琅书声中,孩子才不好意思打个疙瘩,蒙混过关。再配合平时训练 的遇到不会念的字查字典,问同学的好习惯,初读课文时候“读准字 音,读通课文”的要求就容易实现了。 识,就是认识,就是认识文本,知道文本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什么景。 要求学生不仅要解决字、 词, 还要了解主要内容、 故事梗概、 主题思想等等。这里主要解决文本“写什么” “为什么写”的问题。 也就是要读 “懂” 文本。 读懂一篇课文, 是学习课文的基本要求。“懂” , 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 所谓读懂了一篇课文,从我们认识事物和 学习语文的规律上去看,应达到五个“标准” :识字理词,即认识字, 理解字词的含义;理解句子,特别是反映人物品质、事件意义、事物 特点的句子;认识结构,即给课文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了解内容, 即弄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认识中心,即弄明白课文的中心思 想是什么。 如何去做呢?应分三步走:1、理解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联 系上下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的含义。所谓“字词的含义”指包蕴 在字词中的意思,它并不拘泥于字典、词典中的解释。如, 《走,我 们去植树》中“金色”一词,仅仅从字典中去看,认为它是春天的意 思, 这便大谬了。 再联系上下文去看, 才能理解它的含义, 此 “金色” , 指在父母亲人的养育、老师的教育、同学朋友的关心、国家和社会的 关怀下健康成长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是金色的。2、读懂句子。 指弄明白句子说的是什么,它的意思是什么。如,《走,我们去植树》 中的最后一句话: “绿色宝库”指树木能够净化空气、减少噪音、抵 挡风沙、调节气温、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提供木材、为动物提 供乐园等。在读懂句子中, 我们特别要注意那些反映人物品质、事件 意义、事物特点的中心句、重点句,如上面那句话。3、弄清结构。 通过读懂每个词、每句话、每个自然段,进一步想一想,课文是按什 么顺序写的,哪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