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主题年味年俗作文8篇
感恩主题年味年俗作文感恩主题年味年俗作文 感恩主题年味年俗作文 8 篇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倏地心头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突然想起过年这个老话题,在我的记忆里占据 了多少分量。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原本只是家长们的一句调侃,却也是个大实话。不过,和现在 的孩子相比,除了玩得更加自由,便是从此有了打牙祭的盼头。 不必是名贵的吃食,那些家家户户必备的手工制作各色干粮足以担当。进入腊月,围绕过年的准备 便开始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母亲学会了熬糖,不再需要请邻居帮忙便能完成。一家人围着一口大锅 乐呵呵地涎着脸,盼着锅里翻起的浪花快点凝结成糖饴,也好先入口为快,早些感受到逼近的年味。 母亲用大大的锅铲捞起浓厚的糖饴,看那流动的线条,确定灶膛里该留什么样的火候。差不多了, 母亲退下锅台,由父亲顶了上去,盛出部分糖饴,直接往锅里倒入早炒好的胖嘟嘟白花花的泡米。 这是熬糖和切米糖同时进行。以前母亲不会熬糖时,有时是用买来的白糖块作为粘合剂。自己熬糖 可能要费些柴禾和功夫,但这些在乡下人眼里算不上成本,却能省下点钱。而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最 大的收获便是从头至尾亲眼见证不起眼的麦芽和大米怎么变成了令人垂涎的白糖。当然,最后会每个人 轮流品尝一下锅里盛出的糖饴,那浓烈的甜味以从未有过的冲击力直达心底,感觉到全身都在享受着那 一刻的快意。 除了熬糖切糖,准备其他的炒货吃食也是等同视之的隆重和热闹。炒泡米的时候,一定会一同炒些 玉米、蚕豆、花生、山芋角等干粮。这些吃食,花生数量较少,算得上过年吃食中的上品,一般不给小 孩子任意搬弄,而只在有客人来时才端出来,这时倒可以趁机吃到一些。 乡下人没什么营养保健方面的讲究,过年里对孩子吃零食基本不加干涉,从除夕之夜起,那些准备 已久的零食正式对孩子们开放。有了这些精灵般的东西,孩子的小嘴总是没得闲着,早晨出去便不见了 踪影,家人也不急着喊回来,反正口袋里装得满满的出去,定不会饿着。时常在暮色里赶回家,才发觉 中间少了一餐,却奇怪怎么不觉得饿呢?这是年饱。母亲笑着说道。本来是想趁过年多吃些鱼啊肉的, 却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粗糙的零食占据了胃的大部分,总有心不甘情不愿的一丝悔意。可出门前总还是不 忘带上一些,那可是一年里只在这个时候才有的。 白花花的米糖,干翘翘的玉米,黄澄澄的山芋角,放进嘴里得先用力嚼,过足了嚼头这股瘾,甘味 才开始像泉水一样渗透开来。土得掉渣的山芋貌不惊人,却总是乡下人不忍舍弃的老朋友,不只是加工 成山芋角吃得有味,听父辈们常说,当年是因为它,才使无数的乡民得以度过食不果腹的年代。 这些硬邦邦的吃食,大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跟着他们到村里串门,常有主人端出一碗香甜的米酒让 人品尝。这是父亲的最爱,手工制作这种米酒也是父亲的拿手活儿。虽然也很喜欢那股浓烈的酒香,可 总是吃不到几口觉得腻味。 年关临近,从家人的问候里渐渐察觉到淡淡的年味。对于已届中年的我来说,年味像一支接力棒传 给了孩子。现在的孩子不再追求过年吃点什么,那些或许早已经麻木了舌尖上的味蕾,但在我的心里, 永远还流淌着以吃为代表的年味。 每逢过年,家家都会做上几道本地的年俗小吃来解馋,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送灶粑粑”。 “送灶粑粑”原是祭祀灶神的,为保佑新的一年粮食丰收,一家平安。随着人们精神文明的进步,大 家已不再相信有神的存在,“送灶粑粑”也变成了一道特色年俗小吃,不再作为祭祀的供品。 我奶奶做的“送灶粑粑”犹为讲究,先是将事先洗净的黄芯菜和豆干切成碎末,与肉泥和各种调味料 一起蒸熟后拿出,晾凉做成馅,放在一旁备用;然后把灿米与糯米按 7:3 的比例混合,洗净后晾干, 磨成米粉;再把米粉加热水和制成面团,分剂后,把面团摊开,将准备好的馅放入中间包起来,一个 “送灶粑粑”做成了。将“送灶粑粑”放入锅内小火煎熟,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 贴锅的一面光滑油润,软而不黏。 我奶奶做的“送灶粑粑”的味道独具一格,黄芯菜、豆干与肉的搭配使其没有了肉的油腻,而肉中又 包含了豆干的豆香和黄芯菜的清爽,轻轻咬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送灶粑粑”是我奶奶拿手的年俗小吃,也是我的最爱。我每年回老家不仅是为了见奶奶一面,还有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舌尖上的年味——“送灶粑粑”。 小时候,外婆总是在过年前说一句话:小孩子望过年,大人们望种田。对于我来说,儿时的春节都 是一些萦绕在舌尖的记忆。年,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美味的。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我们的小嘴不曾闲过。“二十三,祭灶官”。这天,用米粉做的送灶粑粑,香气 会驱走整个冬日的寒意。 “二十五,磨豆腐”。这天不但可以喝到香甜可口的豆浆,母亲还会抽空在煮豆浆时捞几张豆腐皮出 来,晚饭时和小葱芝麻一拌,最下饭不过了。 再后来的这两天,好吃的.会更多。首先,外公会去杀年猪的人家割肉,遇到亲戚家杀猪,我还可 以跟着蹭顿“杀猪饭”吃,这样的宴席,主人家是不会吝惜猪肉的,上桌的菜都是大盘大碗,极其解馋。 如果没有吃过瘾也没关系,母亲正在家里杀鸡呢!每当此时,母亲会将鸡杂用大酱炒了再和泡好的黄豆 一起煨制,鸡杂黄豆甭提有多香!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会飘出炸圆子的香味。往日到处玩闹的孩子,这天都一下不见了踪影,他 们都在自家的锅台旁围着呢,第一锅圆子都要炸得透透的,锅台旁的小馋猫都等着吃呢!这天,外婆怕 我油炸的东西吃多了伤了脾胃,会在锅塘里事先放两个红薯,着柴火烤熟,这样的烤红薯最解油腻。 炸圆子的香味还在嘴角边萦绕时,转眼到了年三十。除夕夜的年饭,吃的那更多了。当然,这桌年 夜饭,也有不给动筷子的,那时的条件不是很好,有些食材只有过年时才会准备,像“年鱼”和“鸭胗”。 这些菜烧好后,平时是不端出来的。即使年夜饭时,它们的出场也只是为了做做样子。外婆说,这样的 菜是拿来招呼客人的。记得那年,母亲带我和弟弟去亲戚家拜年,吃饭时,六岁的弟弟看着眼前的咸鸭 胗口水直流,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伸筷子夹了几次,在回家的路上,母亲狠狠的批评了弟弟。后来,长 大了才知道其中缘由。 大年初一,孩子们都有一个固定的节目——拜年。我们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的拜 年。拜年会得到一些好吃的,几颗糖、一把瓜子都会让我们心满意足。一上午跑下来,我们总是会嫌衣 服口袋小。于是正月里,我们会有吃不完的零食,那些好看的糖纸都会被夹在书本里珍藏着。 元宵节那香糯的汤圆下了肚后,年味慢慢淡了起来。外婆会笑着对我们说:“小舌头也要休息咯!” 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经常咂摸着小嘴,回味那舌尖上萦绕的浓浓年味。每每想起,依然香甜依旧。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也称农历新年,节日欢庆时间最长,礼俗最为隆重繁琐,也是中国人最 为重视的节日,这一天终于在万众瞩目下到来了。 在乡下,过年时有一种特殊的美食,那是糖饺子。过年时吃糖饺子寓意新的一年里招财进宝。财源 滚滚。听奶奶说,以前办酒宴才用这种饺子,很多人带回家给小孩吃。 这次到乡下恰逢爷爷奶奶在包糖饺子,我赶紧凑过去看,只见爷爷拿来一块和好的面粉,切出一小 块来,用手均匀地搓,拉扯成一个条形,再切成一小块小块的,好像一个个鼓鼓的方枕头,然后拿出一 个空瓶子,把小枕头擀成一个个的小圆饼,爷爷拿起一块小心翼翼的放在手中,用勺子舀一勺特制的糖 放中间,对折合上,用手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