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石山医案
汪石山医案 ---- 调经 ----一妇瘦小,年二十余,经水紫色,或前或 后,临行腹痛,恶寒喜热,或时感寒,腹亦作痛。脉皆细濡 近滑,两尺重按略洪而滑。 予曰:血热也。或谓恶寒如此, 何得为热?曰:此热极似寒也。遂用黄连酒煮四两,香附、 归身尾各二两,五灵脂一两,为末粥丸,空腹吞之,病退。 一妇身瘦面黄,旧有白带,产后忧劳,经水不止五十余日, 间或带下,心前热,上身麻,下身冷;背心胀,口鼻干,额 角冷,小便频而多,大便溏而少,食则呕吐,素厌肉味,遣 书示病如此。 予曰:虽未见脉,详其所示,多属脾胃不足。 令服四君子汤加黄芩、陈皮、神曲、归身二帖,红止白减。 复以书示曰: 药其神乎! 继服十余帖, 诸症悉除。 一妇经行, 泻三日,然后行。诊其脉,皆濡弱。曰:此脾虚也。脾属血 属湿,经水将动,脾血已先流注血海,然后下流为经。脾血 既亏,则虚而不能运行其湿。故作参苓白术散,每服二钱, 一日米饮调下二三次,月余经行不泻矣。一妇产后,经行不 止,或红或白或淡。病逾八月,面色黄白,性躁,头眩,脚 软,医用参芪补药病益加,用止涩药无效。邀予诊之,右脉 濡弱无力,左脉略洪而驶。 曰:右脉弱者,非病也,左脉 偏盛, 遂觉右脉弱耳, 宜主左脉, 治以凉血之剂。 遂以生地、 白芍、白术各一钱,黄芩、阿胶、归身各八分,陈皮、香附、 川芎、椿根皮、茯苓各六分,柴胡、甘草各五分,煎服二十 余帖而愈。一妇形长质脆,面色黄白,孀居十余年,平素食 少,内外俱劳,年五十二岁。二月忽血崩,若左手觉热,崩 则又甚。医用苦寒黑灰凉血止血之剂,益剧。更用胶艾汤, 少愈。偶因子病,住药月余,后服前汤,崩则日少夜多。七 月尽,来就予治。右脉浮软颇大,左脉软小而,缓独左尺尤 近微弱。 予谓:左脉主血,得此与病相应,右脉主气,今 诊得浮软,此乃脾胃气不足也。盖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 之运,虚则不能健运其血矣。胃气者,阳气也,阳主升举, 虚则不能升举其血矣。经曰阳病竭而下者此也。又曰阳病治 阴,阴病治阳,正其血气,各守其乡,其治此病之谓欤。今 气不能健运升举,以致血崩,法当治阳。 世医昧此,但知 血热则行,逢冷则凝,逢寒则止,故用苦寒黑灰之剂。殊不 知苦以泄胃,寒则降下,故经曰苦伤气,寒伤血,安能治其 崩哉?盖脾胃属土恶湿,喜温畏寒,理宜甘温养其脾,则热 自除,气自运,而血随气各归其经矣。东垣曰温能除大热。 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又曰气生形。又曰气固形实,形 主血。又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故古人治血多用 养气,岂无所本哉?血逢黑则止,但可以治标耳。经曰胃者 五藏之本,苟不固本,未免止而复发。况其所病,或劳,或 怒,或恶食,而崩愈甚,此盖由脾胃不足,不胜其劳怒也。 遂用参、芪各四钱,归、术各一钱,甘草、厚朴各五分,炒 蒲黄、阿胶各七分,煎服十余帖,崩则昼止夜来。夫夜则阴 旺阳衰, 阳不足以摄血故也。 再以棕皮、 五倍子、 莲蓬烧灰, 加阿胶、蒲黄,粥丸,临晚服,而夜亦止。但清水常流,大 便结燥,小便日无夜有。又用润麻丸加木通、车前,空心吞 之。然腰与小腹及脚腿皆痛,胸膈不宽。 予适出月余,归 诊,脉皆沉细而数。予曰:数脉所主为热,其症为虚,脉与 向日不同,而症反觉虚者,多因久服前药,失于加减,故藏 府习熟,而病反见化于药矣,令暂止药。 乘轿归家,登山 度岭, 加以应接人事, 劳而又劳, 越三日, 血大崩约一桶许, 昏懵而气息奄奄, 良久稍苏, 是夜又崩二三碗许, 仍复昏懵。 予往视之,脉仍沉细而数。予曰:五十以后,血气大脱,实 难求生, 但不忍坐视其毙耳。乃用大剂,参、 芪各七钱,归、 地、姜、附各一钱,甘草五分,煎服二三帖,脉数略减,头 痛昏弱,腰脚腿痛亦愈。日则胸膈似烦,至夜亦愈。但小腹 时觉微痛,清水常流不绝。 经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 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 带脉。故阳明虚,则冲脉失养,不能渗灌,气化为水而下流 矣。待其胃气稍完,则清者运而为津液,浊者渗而为小便, 而水或可止也,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是矣。若遇严寒,又觉 小腹腰脚腿痛者,亦由阳虚不御其寒故也。天地稍和,又不 觉矣。予曰:病须少愈,然血气虚脱,来春恐无以资生发之 气耳。至春,果洞泻而殁。 丹溪曰:气病补血,须不中, 亦无所害。血病补气,则血愈虚散,是谓诛罚无过。今病血 病,而治以参、芪,宁不犯丹溪之戒乎?予曰:学贵疏通, 不可执泥。丹溪又曰:冲任二脉为经脉之海。二脉无损,则 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荣五藏。若劳动过极,损伤二脉, 则冲任气虚,不能约制其血,故忽大下,谓之崩中。治宜举 养脾胃, 大补气血。 丹溪治血, 何常不归于气虚而养脾胃也! 东垣亦曰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也,先理其胃,以助生发之 气,诸甘药为之先务。盖甘能生血,此阳生阴长之理,故先 助胃气。且人之身,纳谷为宝。予考圣经前贤所治血病,未 尝专主于治血而不养气。要在临病识宜耳。须然此固不免于 死,所以得迟延而无苦楚者,恐亦由于药力也。因笔之,幸 同志者考其得失。一妇年逾四十,形长色脆,病经不调,右 脉浮软而大, 左脉虚软而小近驶。 尝时经前作泄。 今年四月, 感风咳嗽,用汤洗浴,汗多,因泄一月。六月,复因洗浴, 发疟六七次。 疟须止, 而神思不爽。 至八月尽, 而经水过多, 白带时下,泄泻,遂觉右脚疼痛。旧曾闪朒脚跟。今则借此 延痛,臀腿腰胁尾骨、胫项左边筋皆掣痛。或咳嗽一声,则 腰眼痛如刀扎。 日轻夜重, 叫号不已。 幸痛稍止, 饮食如尝。 今详月水过多,白带时下,日轻夜重,泻泄无时,亦属下多 亡阴。宜作血虚论治,然服四物止痛之剂益甚。九月,予复 诊视,始悟此病,乃合仲景所谓阳生则阴长之法矣。 夫经 水多, 白带下, 常泄泻, 皆由阳虚陷下而然, 命曰阳脱是也。 日轻夜重,盖日阳旺而得健运之职,故血亦无凝滞之患,而 日故轻也。夜则阴旺而阳不得其任,失其健运之常,血亦随 滞,故夜重也。遂以参、术助阳之药,煎服五七帖,痛减。 此亦病症之变,治法殊常,故记之。一妇年二十一岁,六月 经行,腹痛如刮,难忍求死。脉得细软而驶,尺则沉弱而近 驶。 予曰: 细软属湿,数则为热,尺沉属郁,此湿热郁滞也。 以酒煮黄连半斤,炒香附六两,五灵脂半炒半生三两,归身 尾二两,为末,粥丸,空心汤下三四钱,服至五六料。越九 年,得一予。又越四年,经行两月不断,腹中微痛,又服前 丸而愈。续后经行六七日,经止则流清水,腹中微痛,又服 前丸,而痛亦止。又经住只有七八日,若至行时,或大行五 六日。续则适来适断,或微红,或淡红。红后尝流清水,小 腹大痛,渐连遍身胸背腰腿骨里皆痛,自巳至酉乃止。痛则 遍身冷,热汗大出,汗止痛减,尚能饮食。自始痛至今历十 五年,前药屡服屡效,今罔效者,何也?予在休宁率口,其 母伴女荷轿,至彼就医。脉皆洪滑无力,幸其尚有精神。予 曰: 此非旧日比矣, 旧乃郁热, 今则虚寒, 东垣曰“始为热中, 终为寒中”是也。经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乃阴盛格阳,当 作寒治,且始病时而形敛小,今则形肥大矣。医书曰瘦人血 热,肥人气虚,岂可同一治耶?所可虑者,汗大泄而脉不为 汗衰,血大崩而脉不为血减耳。其痛日重夜轻,知由阳虚不 能健运,故亦凝滞而作痛。以症参脉,宜用助阳。若得脉减 痛轻,方为佳兆。遂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