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青的新闻思想
“勿忘人民”是穆青新闻理论中最丰富、最核心的部分。穆青无论走到哪里,谈得最 多的是“勿忘人民”,题词最多的也是“勿忘人民”。 1988 年,穆青同志到新华社福建分 社视察工作,为厦门支社题写“勿忘人民”。这是他第一次用这四个字为新闻工作者题词。 十几天后,穆青为武夷山一位新华社通讯员题词时,再次写了这四个字。穆青再三给新闻 界不同对象书写同一题词,并非心血来潮、即兴挥毫。重温穆青一系列新闻佳作,翻阅改 革开放以来他的许多言论和文章,不难发现: “勿忘人民” 是他长期奉行的座右铭,是他 几十年新闻实践的宝贵结晶,也是他能够写出一大批新闻名篇的“秘诀”。 一、“勿忘人民”的丰富内涵一、“勿忘人民”的丰富内涵 1991 年 3 月,穆青在《记者应该建立调查研究的“生活基地”》一文中写道,“几十 年来,人民群众为我们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他们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他们才是我 们民族的脊梁”。穆青始终认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记者赖以成长的沃土,要做一 个有成就的记者,必须熟悉我们的国情和民情,必须熟悉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人民、我们 的政策,必须懂得基层社会、基层工作是怎么回事,必须懂得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自觉 地建立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 。[1]这是穆青第一次明确提出并全面阐述 “勿忘 人民”的思想。 其实,在此之前穆青已经在不同场合谈到了这一思想,并从各个角度反复为树立和发 扬“勿忘人民”的思想鼓与呼。 ( (一一) )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永恒主体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的永恒主体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 穆青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 “人民群众应当成为我们报道的主体。我们的新闻人物是指那些在平凡岗位上经年累月做 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堪为楷模的人物。”[2] 人民、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英雄业绩,始终是穆青新闻作品的主体。大庆油田“铁人” 王进喜,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共产党基层干部焦裕禄,以“啥也别想挡住俺”的 精神坚持科学实验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大风大浪中防风治沙、操劳一生的普通农民潘 从正,累死在修渠工地的党委书记孙钊,修建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带领乡亲共同致 富﹑永远姓“共”的农村党支书阎建章等,都是他着力报道的英雄人物。穆青认为“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作为无产阶级新闻战士,必须‘真诚地和人们共患难、同 甘苦、齐爱憎’,始终不渝地去体察和反映人民群众那种不可遏止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精 神,‘极其忠实地报道他们听到的人民的呼声’。”[3] 1983 年在讲到新华社的特性时,穆青指出: “人民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我们的新 闻是为人民服务的。 通过我们的报道、 评论, 为十亿中国人民、 40 多亿世界人民服务。 …… 我们不要隐讳这一点。这也是我们的特点和优势。” [4]他在《穆青散文选》后记中深情地 写道:“我们幅员辽阔而又苦难深重的祖国,除去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还有什么是 她最宝贵的财富呢?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就是我们人民那种百折不挠,勇于为民 族、为国家、为革命事业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作为一个职业的宣传工作者,就有义不容辞 的责任,把我们人民的这种精神风貌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5] 1991 年,在庆祝新华社诞辰60 周年大会上,穆青再次强调:“人民群众为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所做的艰苦努力和宏伟业绩,是我们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泉。人民群众及其 优秀代表始终是新华社报道的主体。”“我们了解了群众的思想和愿望,就把握了时代的 脉搏;我们学到了人民群众的品质和精神, 就能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经受住各种考验, 抵御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对我们队伍的侵蚀。”[6] ( (二二) )人民群众是检验新闻报道质量的权威人民群众是检验新闻报道质量的权威 1963 年,穆青批评一些同志把“实际”看得很狭窄,这些同志认为只有中心工作才是 实际,其他都不是。他说:“群众的生活面貌、群众的思想动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社 会的风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算不算实际呢?我看都是。……如果我们只把工作、 生产当作实际,而不去接触群众的思想动向,不了解他们的要求和呼声,那就很可能只了 解到一些表面现象, 甚至一些假象, 更谈不到如何针对群众的思想动向来提高群众的觉悟, 贯彻党的新闻政策了。”[7] 同年,穆青在一篇关于经济宣传的文章中谈到群众观念问题。他说“有些经济新闻不 受群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群众观念薄弱。这表现在,我们平时过多地关心报道 领导机关和经济部门的工作,很少注意群众生活,也不大了解群众要求和思想状况,因此 就不能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宣传。在写经济新闻的时候,不能处处为群众着想,反映 群众的要求、情绪和意见。”[8] 在这篇文章中,他还批评一些记者,在考虑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报道时, 往往把群众撇在一边,甚至可以不了解群众的需要而进行经济宣传。他明确提出,必须多 反映群众最迫切的需要、最关心的情况,少反映那些与群众无关,或者群众可以了解也可 以不了解的情况。“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历史的主人,我们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都是人民创造的。他们才是我们新闻报道的主体,我们新闻工作的服务对象。我们没有 理由轻视他们,忽视他们。”[9] 1978 年底,穆青在总结新华社国内报道工作时提出: “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人民是 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报道的主人。千百万群众的社会实践,应当是无产阶级新闻报道的 主要内容,也是检验我们新闻报道正确或谬误的标准。……我们的新闻一旦脱离了群众, 脱离了实际,它就丧失了战斗力,丧失了生命。”[10] ( (三三) )反映群众呼声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反映群众呼声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1978 年,穆青在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上总结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明确指出: “坚 持真理,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赋予我们无产阶级 新闻战士的神圣职责。多年的实践证明,凡是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报道就受到人民群众 的欢迎,对实际工作就能起到推动作用。反之,我们的报道跟着错误的路线推波助澜,颠 倒是非,混淆黑白,就要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就要遭到群众的反对和唾骂。”[11] 1979 年 7 月,他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作为无 产阶级的新闻战士,有一个重要原则是必须要坚持的,那就是从党的利益出发,要敢于触 及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即使这种矛盾一时还是人们噤若寒蝉、莫敢问津的‘禁区’, 也要敢于闯!我们不能违心地去掩盖和粉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12]这一原则,穆 青早已身体力行。撰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他不顾当时灾情是新闻报道的 禁区,顶住压力毅然拍板:“不写灾情怎么显出焦裕禄来?写灾情,我负责!” 针对报刊上真正来自基层、来自群众、反映他们心声的稿件太少的现象,穆青提倡多 写实录性新闻:“发动我们的记者深入到群众中去,访问工人、农民、基层干部、知识分 子、解放军战士,了解他们的欢乐和苦恼,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用实录性文体将它们 朴素地再现出来,使我们的报道能够反映各个阶层的声音,使读者透过我们的报道能够了 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