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堂之日
浅析电影《天堂之日》浅析电影《天堂之日》 锦江学院 2009 级广播电视编导 4 班 090734013 毛一杰 看完《天堂之日》 ,对我的触动专门大,我感觉它只能是一部电影。我的意 思是,无论把它改编成哪一种文学文体,诗歌也好,散文也好,戏剧也好,话剧 也好,什么什么都好,都比不过它是一部电影时的纯粹。我以为只有电影能明白 地,完美地,无暇地展现《天堂之日》 。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 比尔和爱碧是一对年轻的情侣, 他们以兄妹的 名义在芝加哥生活和工作。 他们想摆脱贫困和艰苦的工作到南方去旅行。 和他们 一路的还有小女孩琳达。 他们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农场找到了工作, 他们在那里 收麦。在麦收过了以后,富有而英俊的农场主却邀请他们留下来,因为他已经深 深地爱上了爱碧。 当比尔和爱碧发觉农场主已经身患绝症, 只有一年的时刻可活 以后,他们决定让爱碧同意他的求婚,目的是能够取得他的遗产。当预期的死亡 并无来到的时候,情形悄然地发生了转变,艾比对农场主的情感也弄假成真。在 争执中比尔杀死了农场主,与艾比和琳达开始逃亡。而后比尔被警察击毙,艾比 将琳达送往舞蹈学校, 而琳达又随着她要好的朋友出走, 开始她新的流浪生活 故事本是跌荡起伏的, 可是不知为何, 影片成心的压制了那些应该大起大落 的情绪, 柔和了本应浓郁的快乐和悲伤, 抑或是那些太过美丽的场景让人们忽略 了那几位永久安安静静的主人公, 所以影片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就像一副缩减了 的画册,故事的进展,高潮仍然可见,可是都像是早已沉睡的历史,在那样一个 久远的年代,即便再惊心动魄也抵不过时刻的淹没。 这不是那种你要不断好奇剧情进展的电影, 你不会过度的紧张, 看完以后你 也不会高声叫好,可是你却能超级宁静超级入神的观看电影,像是恍若隔世,看 完以后竟还会有一种莫名的复杂的情绪萦绕心头。 这种这种故事简单的不能再简 单,可是当那些像是出自老人之口的画外音从一个小姑娘嘴里不断传出的时候, 你就会因为那个简单的故事产生庞大的疑惑。 就在你驻足疑惑的时刻, 下一辆火 车却已经到来,所以什么样的答案不重要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别犹豫跳上火车, 继续向前走,然后借那个女孩之口“愿你们交到好运”。 整部电影都是由琳达的目光和画外音串起来的。 其中起伏的麦浪, 田野中飘 着白纱的小亭子, 野鸡在打稻机的驱逐下咯咯直叫, 各种典型的农场景色完美地 组成了故事发生的不可替代的地址。 我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其中迷人而写实的摄影所深深吸引, 如油画 般的质感与画面不断地在眼前闪现, 将美国壮阔而浩瀚的田园风光完美而精致的 展现了出来,让人赞叹不已,成为难以逾越的巅峰。全片几乎都是外景拍照,而 且多在日出前,日落前各半小时拍照,定格了深蓝,绛红的油画般天空。大量的 外景和空镜头,形成电影的散文风格。对事物的微观扑捉,节拍明快的剪辑,大 量短镜头的交织, 形成一幅优美的田园诗画。 美丽的画面减弱了故事本身的悲剧 性,死亡成为自然的一部份,并融入到这种诗意中。爱的茫然和失措,生命的不 肯定。生活是一种逃亡,爱也是一种逃亡。 无论是随风起伏的麦浪,仍是旷野下的稻草人,捡拾麦穗的农夫,仍是吹皱 的湖面,惊起的野鸟,都美轮美奂,宛若天堂。这种摄影与其说是还原了一个真 实的自然, 不如说是还原了一个人们心中理想的自然模型。 在那个由摄影组成的 封锁模型中, 一切都以导演所预设的自然主义方式演绎, 男女主人公逃脱了人类 道德的审判,却无法逃脱自然道德的审判。这种终极的道德感,在西方人中并非 少见,但能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乃见分量。 但是, 影片的整体基调却是比较沉郁的。 一对梦想美好却无力控制现实的年 轻人,在情形转变之际无奈地发觉自己已无法掌控,于是悲剧的发生势不可挡。 《天堂之日》除景色确实天堂之外,日子并非如此。而末尾那一场铺天盖地的蝗 灾,也完全毁灭了“天堂”,完全毁灭了天堂中的全数印象。 另外,影片中的画面远景,中景,近景分得超级明显,在三个演出区中各自 发生的情形或存在的事物都有强烈的电影感, 影片不仅采用台词叙事, 同时在电 影化叙事方面也有卓越的表现。 很多时候, 天堂之日中的演员不需要台词或演出, 仅仅是机位和镜头中的远中近三景, 就足以反映出人物之间的猜疑, 信赖, 矛盾, 眷恋,仇恨,茫然等等。不能不说,除去画面的美轮美奂, 《天堂之日》中对镜 头叙事的熟练运用也为影片增色很多。 影片中利用了很多大远景的镜头, 背景大多是被镜头美化了的自然景色, 而 人物在其中所占的画面和活动,都如蝼蚁行径,营营然不知己之渺小。我感觉这 是导演的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部份, 他明确地把人和人的活动当做了自然界的一 个有机组成部份, 无论是片中所常常利用的大全景镜头, 仍是总把把人物置于自 然的背景之下,都表现了这一点。 这是影片会用极端冷静、 克制的手法地去叙述一桩罪案的原因, 不要说明显 的言辞,连一个压迫性的镜头都找不到。乃至在后来他们逃亡时,镜头的节拍也 没有转变,也是随着流水慢慢地摄录了岸上的人们。 但这并非说明导演凭借自然的伟力,自此否定了人类的道德和情感,相反, 他以自然主义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情感是大自然的有机的一部份, 就不可避免的会 推导出,人类的道德其实也只是自然律的自然延伸。从那个角度说,本文开头对 导演的道德虚无主义的质疑,完全没有必要,他实际上是一个道德保守主义者。 只是他没有站在庸俗的道德观上, 指责男女主角的偷鸡摸狗之事, 而是站在一个 更难以击倒的高度——自然的高度, 以大自然的更替兴衰为依据, 指出男主人公 的必然下场。 那个自然道德主义的立场在影片中处处可见——它系统地描摹了那个农场 一年四季的变迁, 他详细地拍照了丰收的场面, 但也冷酷地拍照了蝗虫来袭的场 面。 在这里, 偷懒的观众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蝗虫就是这对男女的象征, 可是, 正如前面所说,这种批判式的象征,是一种庸俗道德观,是与这部影片所要转达 的大体讯息不符的。 这里的蝗虫, 确实具有象征意义, 但不是这种批判性的象征, 而是一种指示性的象征——象征着天堂在蝗虫的贪欲之下的衰落。 美好之物在顶 峰时突然下坠,并最终付之一炬,大火以后乃是新生,自然界的常态在这里被人 为地表现,使自然界的道德律渗透到人事当中,自然道德主义的立场不言自明。 而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的逃亡男女,在这一道德律的支配下,无可逃脱,因为他 们犯了与蝗虫一样的罪——贪欲。 《天堂之日》 的故事性的确不如其他电影, 导演对于故事的叙述也几乎不带 个人观点,骗婚也好,阴谋也好,小女孩没有情感的压抑的讲述,完全埋没在起 起伏伏的麦田里。观看这部影片时,的确全数注意力都在画面和摄影上,对于情 节却是不那么关注了。 《天堂之日》中的高潮来到时,节拍仍是那样松弛,没有 让人喘不过气来,却有另一种悲哀。 影片的重点并无放在故事, 也没有放在故事的悲剧上, 虽然这一场繁重得犹 如儿戏般的爱情和黑压压的蝗灾一样让人扼腕叹息。 导演应该是故意让小姑娘琳 达来成为讲述者,而她后来又一次出走,又一次流浪加倍深了故事的茫然感,观 众虽不为琳达的未来担忧, 但至少那个纯真的小姑娘的形象, 很能让人记住一阵 子。 《天堂之日》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