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译文及鉴赏 原文:原文: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注释:注释: (1)唐元和十年(815)春,柳宗元等五司马被召回京,三月又被贬为远州刺史。刺史: 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除柳宗元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外。韩泰为漳州(治 今福建漳浦县)刺史。韩晔为汀州(治今福建长汀县)刺史,陈谏为封州(治今广东封开市)刺 史,刘禹锡为连州(治今广东连州市)刺史。这首诗是柳宗元怀念同遭贬谪的友人, 寄赠给韩 泰、韩晔、陈谏和刘禹锡的。 (2)接:目接,看见。大荒:广阔而荒凉的原野,也指边远荒漠之地。 (3)海天:海天相接,一望无际。海天愁思,比喻愁思像海一样深,天一样广。茫茫 :漫无 边际。 (4)惊风:狂风。飐(zhan 展):风吹物体颤动。乱飐:吹动。芙蓉 :莲(荷)的别名。这里指 荷花。芙蓉水·即长满荷花的水面。 (5)密雨:大雨。薜荔(bili 毕力):又名木莲,一种缘墙树牵藤的蔓生香草。这两句写夏 季急风骤雨中的近景, 借美好的事物受到风雨的摧残, 抒发对个人和友人屡遭不平待遇的愤 懑之情。 (6)重(chong 虫)遮:重重叠叠地遮蔽。 (7)江:指柳江,当时亦名浔水,婉延曲折地绕城而流。 九回肠:明喻柳江曲折,暗喻愁肠 百结。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有“肠一日而九回“之句,梁简文帝《应全诗》也有“望郡畿兮 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句。柳宗元即取此意。这两句写远景,寓有去国离乡遥远,友人 被重山远水阻隔,音书难通而产生无限愁苦之意。 (8)百越:亦称百粤。泛指古代岭南一带少数民族。 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越族人民有 1 断发文身的习俗。 (9)犹自:仍然。滞:不流畅,阻隔。 译文一:译文一: 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 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译文二:译文二: 登上高高的柳州城楼,一望无际的原野是那么荒凉。 勾起了我无限的愁思,犹如海一样深,天一样广。 狂风吹乱了,开满荷花的池塘, 密雨打伤了,爬满木莲的老墙。 层层叠叠的岭树,遮住我遥望的目光。 这迂回曲折的柳江水。恰似我一日九回的愁肠。 我们远离家乡,一同来到了有文身习惯的百越民族聚居之地, 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音信难通真令人无限惆怅。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苪城县、运 城县一带) ,故人称柳河东。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 ,长于长安。唐代河东()人。幼年 好学且聪颖,攻读了百家诸子。4岁时,母亲卢氏教以古赋14篇,皆能朗朗背诵。21岁中进 士,做过县尉、监察御史等。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 21年(805) ,唐顺 2 宗即位, 33岁的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 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 为反对宦官擅权、 藩镇割据, 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 联合反扑而失败。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当时永州一带人烟 稀少,经济落后,环境恶劣,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在永州 10年,艰苦生活的磨练,辛勤的创 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后又贬为柳州刺史,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 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 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 兴办学堂、破除迷信 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政绩卓著, 47岁病死任上。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他在散 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造诣。对唐代古文运动有独特的贡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和韩愈一样,他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 因此对骈文持批判态度。 他的散文比较偏重 于情感的含蓄表达方式, 最受称道的是那些山水游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并不是单纯描摹景 物, 记录旅次, 而是注情观照, 然后又借景物来抒写胸臆, 即心与笔“漱涤万物, 牢笼百态”。 因此这些记游散文是他人生的个性审美的结晶, 开创了一种更为文学化、 抒情化的散文类型。 《永州八记》最为著名。柳宗元留下的诗歌100多首,在自然朴实的语言中蕴含了幽远的情 思,即善于寓情于景,写得俊雅峭拔。有《柳河东全集》传世。 作品鉴赏一: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 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他们的际 遇相同, 休戚相关, 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 虽天各一方, 而相思之苦, 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 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 立身愈 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 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 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 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 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 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 阔无边的空间了。 这么辽阔的境界和这么深广的情意, 作者却似乎毫不费力地写入了这第一 3 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 切, 故写得细致。 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 这是“赋”笔, 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屈原 《离 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又云: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 世俗之所服。”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 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 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 风而曰惊,雨 而曰密, 飐而曰乱, 侵而曰斜, 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 芙蓉出水, 何碍于风, 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 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 第三联写远景。 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 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 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 州。“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 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 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 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 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