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 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 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 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 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 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 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 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 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 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 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 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 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 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 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 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 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 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 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 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 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 部心理动力。 动机冲突 1.双趋冲突 2.双避冲突 3.趋避冲突 4.双重趋避式冲突 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 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都称为挫折。 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1.环境与心理 2.文化环境对人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人的心理和行为社会化 第四章第四章 主要理论流派主要理论流派 行为: 狭义的行为:个体活动中可以直接观察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对 象。 广义的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 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 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 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 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 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等。 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 焦虑, 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困扰, 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 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通过内脏学习过程可获得对内脏的意识控制; 某些心身疾病症状的产生如心跳加快、肠蠕动增加、哮喘等可 能与个体的意识性条件操作有关; 生物反馈、气功治病等的原理可能与内脏学习有关; (为临床 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内脏学习现象也是对传统的随意和不随意神经肌肉系统概念 的一种挑战。 操作性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性条件反射。它的关键是描述了有 机体(动物或人)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导 致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即发生了一个由有机体引起的事件。 社会学习理论称作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人类的大量行为的获 得不是通过条件作用的途径进行的。 观察学习四个具体过程 1.注意过程,集中观察所要模仿的行为示范,是后面过程的基 础; 2.保持过程,把观察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在记忆中的活 动; 3.运动再现过程,通过自己的运用结合再现被模仿的行为; 4.动机确立过程,多数有目的的模仿行为都需某种动机力量的 支持。观察、记忆和重现,如果没有动机推动和支持,都有可 能不发生。 认知的主要内容 1.认知心理学 2.认知与情绪的关系 3.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认知理论 第五章第五章 心理评估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 作出的鉴定。 心理评估的方法 1.观察法 2.会谈法 3.调查法 4.心理测验法及临床评定表 所谓心理测量就是依据一定法则,用数量化手段对心理现象或 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1.施测条件 2.主试者因素 3.受试者因素 4.信度、效度及常模 信度 reliability: 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在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 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 validity: 是指一个测量工具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东西的真 实程度。 常模 norm:是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 在应用心理测验时,应坚持下述原则: 1.标准化原则 2.保密原则 3.客观性原则 智商: 是智力的量化单位, 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 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民的理解与比较。 第六章第六章 心理应激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定义 根据过程模型定义: 个体在应激源的作用下, 通过认知、 应对、 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 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 根据系统模型定义: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 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 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应激源(生活事件) :就是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 因,包括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生物的各种事件。 认知评价的概念 所谓评价就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实践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 危害情况做出估计。 (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是个体在 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 关系。一旦得到有关系的判断,个体立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