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当代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 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 的变 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 或产生各 种心理问题。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必须加强心理健康 教育,努力提 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设有利环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 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德育工作的效绩之大小,说到底取决于教 师与 学生沟通的效能。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教师的一言一行, 教师的 观念、思想、态度甚至是教师的表情神态,都会对学生产 生深刻的影 响,都体现着教师对德育工作的本质、原则、理念的 某种理解,也体 现着教师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某种理 解。 鉴于上述考虑,在新世纪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中,必 须相当注重在学校里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 导班 主任及全体教师学习师生沟通的艺术,努力克服过去在管理 教育学生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命令、控制、指挥、警告、威胁、训诫、 说教、讽朿 9、挖苦、揶揄、过分的批评指责、不愿意积极 聆听”等 有伤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错误做法,而代之以心理健康 教育中倡导的“真诚、接纳、倾听、尊重、同感”等理念、方法 与技巧,努力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教 育氛 围。而这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及融洽的学校教育 氛围,也 只有通过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教书和育 人的过程中整 合心理辅导的原理、方法与技巧才能真正形成。 从操作层面上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和谐、 融 洽的教育环境,并非只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或职业道德的要求问 题,它 还应该包括对全体教师提出一套教师语言、 体态语言及教 育教学行为 的操作性规范及其实施、 监控与评价的办法;包括组 织全体教师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辅导过 程中去感受学生的情 感体验和认知方式, 从而提升自己对教育规 律特别是育人规律的感悟 能力及师生人际交往水平; 也包括对学 校整体人文环境建设的精心设 计与创建等等。 二、张扬向善本性,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最有实效的 德育应该以对学生的“高度尊重”为基础, 只有 “高度尊重”,才可 能获得学生的信任, 此时的“适度要求”与 “适时引导”才可能奏效。 1. “高度尊重”是以罗杰斯的“以来访者为中心”观点为 基础的。 罗杰斯说过:“个体内部有一种趋向成熟的倾向和能力, 个体有能力 理解自己的痛苦, 有能力探查深层的经验,虽然这种 能力被防御机制 层层包围, 但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在合适的 心理气氛下,就会显 露出来变成实际的行动。”据此,学术界普 遍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 解决自己问题、 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有 意义的选择潜能; 他们在成 长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所需要的 只是他人的支持、 建议和接纳, 并不需要由他人来决定或替代自 己的行动。因此,“高度尊重”的操 作性含义就是:从教师的语 言、体态语言和实际行为中,表达出自己 对学生的关注、接纳和 理解; 无条件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以平 和的心态接受学生的 现状,不偏激、不侮辱、不训斥、不埋怨、不拒 绝、不放弃任何 一个学生; 以真诚信任的目光和语气鼓励学生克服困 难, 在现有 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等等。 2. “适度要求”是指克服传统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泛 政治化” 倾向。 “泛政治化”影响下的德育常常把国家的政治意 志和社会发展 总目标当作学校德育的具体目标, 并表现为德育目 标上的过度理想化 和德育内容的片面化、 成人化。在德育评价上, 则往往把学生的心理 问题、 基础文明问题等等都当成是道德品质 问题,把“老实”、“听 话”、“服从”等当作“好学生”的衡 量标准。反过来,对于学习不 努力、成绩不理想、行为上有这样 那样缺点的学生则要严加批评、 上 纲上线,以为这样就是严格要 求, 而很少注意到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 若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 角度分析, 这些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积极向 上的, 他们中间有 些人之所以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问题, 不是他们 自己如此, 而是 由于他们在自身发展的某个环节遇到了障碍, 而又 没能得到及时 的援助所致。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 就容易 导致当事人的焦虑、失望、受挫感,并在自我意识方面出现统 整 混乱,就会引发一系列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因此,教师对学生 的 要求一定要适度, 一定要符合个体的实际情况, 而且应该是学 生自 己能够把握、调控得了的。这样从表面看来,要求似乎是降 低了。但 德育的实效性却提高了。 3.“适时引导”,是指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 导。我们知道, 中小学德育管理部门和班主任每天都要处 理相当数量 的学生行为问题,不能否认其中确有许多通过“教 育”“转化”取得 成功的范例, 但也必须看到, 仍有为数不少的 “问题学生”对学校 传统的德育管教措施乃至于纪律处分不屑 一顾, 依然我行我素, 有 些德育管理干部和班主任常常为此感到 迷茫困惑、 心力憔悴。 若是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来看待这些学 生,就会知道他们的行为问题或 道德问题并非本性恶劣、 顽固不 化,而主要是由于他们认知上的混乱 和行为上的错误习得造成 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则是调整他们的认 知方式, 并从行为上 加以必要的引导。 纪律处分当然是一种必要的 教育手段, 但纪律 处分如果用滥了反而会使一些学生彻底丧失重新做 人的勇气和 信心。正如斯金纳所言:“一个人受到惩罚的威胁时,他 也根本 享受不到自由或尊严。 而不幸的是, 社会上的各种惩罚依然 十分 普遍,试图通过惩罚来达到人的行为的合理化, 似乎有许多的难 题。 ……这些手段常常会相互冲突,而且还可能产生预见不到的 后果。” 按照斯金纳的设想, 我们可以尽可能多设想一些替代惩 罚的其他干预 措施,于是就有了阳性强化法(正强化 )、负性强化 法(负强化 )、 消退法、代币法、示范法 (模仿法 ) 、厌恶疗法、系 统脱敏法等等 行为主义的辅导技术。这是因为行为主义理论认 为,人类的行为大部 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 适应不良的 行为是错误学习的结果。 教育与环境在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中 起决定作用。通过一定的技术 手段,并加强正向行为的训练,人 是可以摒除不良旧习、重塑一种新 的健康的行为方式的。 有了“高度尊重”、 “适度要求”和“适时引导”, 现在中 小 学里常见的 “他律为主”的训导模式就可以转变为以“自 律为主、自 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辅导模式,德育的实效性也必 定可以大大改善。 三、狠抓师资培训,培育新型教师队伍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 必须建设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教 育、又懂得学生心理辅导的新型的教 师队伍, 研究学生心理发展 规律,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去 教书育人。 从本质上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育人理念、 一种育人态度、 一 种育人方式。凡是教师,都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尤其 是与学 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 更是此项工作的中坚, 是决定德育 和心理健 康教育成败的关键。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心理健康教 育,要求学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