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最新教育文档
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初中数学概念课的整合教学 布鲁纳说:“掌握一门学科就是要掌握这门学科核心的、根 本的概念。 ”然而, 现实的教学法中, 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误区 1: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些教师认为:“教概念不如多讲几道题目。”于是,把概念教 学与解题教学等同在一起。 误区 2:不知道怎样教概念。他们认为“模仿+训练”就是 王道,用例题教学替代概念的概括过程,将应用概念的过程等同 于理解概念的过程。 误区 3:注重点状教学,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在教学过 程中只是机械地“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前者“教教 材”更多体现在照本宣科上,后者“用教材教”则体现在对知 识、内容有选择的整合。 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有 的学生认为概念学习单调乏味,不去重视它,不求甚解,导致概 念认识和理解模糊; 二是有的学生对基本概念虽然重视但只是死 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只是机械的、零碎的认识。 因此,对概念课的整合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数学概 念课的整合教学作如下探讨。 一、数学概念与整合教学的界定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具有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作用. 数学概念则是客观事物中数和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是导出数学 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本学科系统的精髓、灵魂,也是 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教学的核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整合教学是英文 Blended Learning 的译名,指面对面教学 和电化教学的融合。整合教学既不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改进, 也不是使电化教学更容易让人接受, 而是综合了这两种教学方式 的优势,并且超越这两种教学方式单独应用的功能。 整合教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从技术的角度理解, 整合教学是课堂教学技术和方法与网上教学技术和方法的整合;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理解, 整合教学是面对面教学和远距离教学的 整合;从教育学的角度理解,整合教学是对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 (教师、学生、资源、环境)的联系的整合。本文的整合教学侧 重于教育学的角度。 二、数学概念课整合教学的实践 1.与实际生活的整合 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与实际生活整合是常用的方法, 如何自然而有效地整合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人教版七上“余角与补角”直接从三角形的两个角之和为 90°,引入互余的概念,这样的安排简单,却少了互余是怎么来 的,为什么要学习互余这方面的知识。许多教师采用书本复习巩 固的第 7 题,要测量两堵墙所形成的角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 墙, 如何测量?学生带着问题, 结合生活经验, 得出测量的方法, 从而引出互余(补)的概念。然而,也有同学提出利用对角线的 方法也可以测出,利用两个木棒沿墙脚做出与之一样的角,然后 测出木棒所夹的角,也可以测出两堵墙所形成的角的度数。 有没有一种既能应用生活经验,又能体现出互余(补)的必 要性的引入?笔者找到了这种方法. 因为地处沿海,海堤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可以从海塘坡度的 测量开始引入。 活动 1:海塘大坝的底部是石块堆积而成,量角器无法伸入 大坝底部测量,如何测量大坝的倾斜角? (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海塘出发,引起学生的 注意力,同时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当学生得出:先量出外面的角,然后用180°减去所量的角 时,教师追问:此时,量出的角与大坝的倾斜角在数量上什么关 系?当学生说出和为 180°,教师顺势给出:两角互补的概念。 得出概念后,对补角和余角进行必要的知识教学。 活动 2:海塘的坡度要求大致相同,在验收过程中,通过如 下的方法,工人师傅就可以确定大坝的倾斜角是否一样大,你认 为有道理吗? (设计目的: 其一, 与前面的引入相呼应, 体现数学生活化; 其二,分散难点,为下面性质的探究设下伏笔) 由于是生活中常见的方法,学生都认为有道理,此时,教师 追问:为什么? 学生讲出另外两个角相等的方法,有的直接在图上测量;有 的同桌之间互相合作,运用叠合的方法;有的运用说理的方法得 出。教师在肯定上述几种方法的同时,指出三种方法各自的优越 性与局限性,最后利用证明的方法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后,教师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右边测量的方法叙述出来吗?这 样,就很自然地得出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此时,教师改互补 为互余,学生自然的就得出了,等角的余角相等。 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海塘大坝的倾斜角的测量引入, 得出互 补及互余的概念,在学生理解了互补与互余的概念,初步会应用 互补互余来解题的基础上, 再提出整个海塘大坝的倾斜角要一样 才算标准,带着这个问题,教师给出了工人师傅的测量方法,问 学生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 急 切地想知道原因。 生活实际问题的整合,不在于花哨,在于实用;不单单在于 知其然,更在于知其所以然,真正达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 回到生活中去”的目的。 2.对教材习题的整合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 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 材料,教材往往具有普通性,而缺少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 的不是机械、照本宣科式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它 更多地体现出对内容有选择的整合。案例:“一次函数 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 问题 1:请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函数y=0.5x 与 y=0.5x+2 的 图象。 从表格中得出:从数的角度,y 的值加 2;从图象中得出: 从形的角度,直线向上平移 2 个单位,再归纳一次函数的图象及 平移方式。 问题 2:如何简便画出函数 y=2x-1 的图象。 示范:当 x=0 时,y=-1;当 x=1 时,y=1,过(0,-1)和(1, 1)两点画出直线 y=2x-1。 学生操作:试在同一个坐标轴上再画出 y=-0.5x+1,y=x+1, y=-x+1 的图象。 自主探究: 请将四条直线进行分类, 并尝试说出分类的依据。 自主探究呈现的结果如下: 分类 1:增减性; 分类 2:象限不同; 分类 3:k 的正负(与分类 1 合并); 分类 4:经过同一个点.教师追问:经过哪一个点,你觉得 与什么有关?(书本练习) 分类 5:相互垂直。 教师拓展: 两条直线为相互垂直与什么有关?有什么样的关 系?等大家升入高中后,就会知道。 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我们不妨与书 本教材原来的安排比较一下,教材安排这一节课要画 18 个函数 图象,分别是例 2 例 3 各两个,探究四个,练习 2 六个,练习 3 四个(详见人教版教材),整合后,选取例3 和探究的前两个函 数作图象,分别是 y=2x-1 与 y=-0.5x+1,y=x+1,y=-x+1,这样 的整合,既减少了大量重复机械地操作,又能直观的得出性质, 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出除课本之外的其他性质,是一 件相当有意义的事。 3.在比较中整合 浙教版是这样安排的:我们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能否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请观察图, 你得 到什么启发? 再结合两个方程的特点, 介绍如何用代入消元的方法来解二 元一次方程组。 浙教版与人教版在这节课的安排上多了一个天平的图, 如果 说人教版是从方程特点出发来得出解法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