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 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 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 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 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 设计图案, 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 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 价值。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 转现象, 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 对称图形, 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 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 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 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 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 转 90°后的图形, 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 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 以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的特征和性质。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 的旋转。 3. 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 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判断 教学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 4 课时进行教学。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 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 2 、5 、3 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材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 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 ,本单元让学生在前 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通过这 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 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1 .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2 .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 3 的倍数 的特征. 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6 课时进行教学。 第三单元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 它们的展开图。 2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 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 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m3、1dm3、1cm3以及 1L、1ml的实际 意义。 3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 4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材分析: 1. 本单位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 已 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 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 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 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 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 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 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2. 教材的变化: (1 )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 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 )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 念。 (3 )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 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 高。 2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 、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 1 立方米、1 立方 分米、1 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4 、 能正确熟练的应用公式计算长方体、 正方体的体积。 5 、建立容积的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1 、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2 、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 是多少。 3、帮助学生建立 1 立方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厘米 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运用体积单位估算常用物体的体积。 4、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12 课时进行教学。 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 数与除法的关系。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 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 行约分和通分。 5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 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 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 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 已借助操作、 直观, 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 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 1 的分数,以及同 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 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 2 、3 、5 的倍 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 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 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 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 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 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2. 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 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 )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 一起学习。 (3 )删去了原来第 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20 课时进行教学。 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 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 提高简算能力。 3 .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分数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