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运动学教学大纲
《人体运动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人体运动学 课程代码 课程模块 专业 课程属性 必修 是否核心课程 是 学 分 2 学 时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 48 ,实践 16 先修课程 - 适用专业 康复治疗本 开设学期 3、4 选用教材 李世昌.《人体运动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 开课单位 张家口市第二医院骨科教研室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人体运动学》是体育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正常人 体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知识,掌握与体育运动联系最为密切的运动系统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特点、关节 的机械运动规律、运动的主要肌群、以及发展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等素质的基本原理。探讨体育运动 对人体各器官的影响和对外部特征的影响。重视运动技术的解剖学分析方法,为分析人体动作,发 展力量和柔韧性等运动训练方案制订,为运动技术诊断、运动损伤预防和运动选材等方面,为学习 《运动生理学》 、 《体育保健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及各项运动技术课教学、训练提供必要 的解剖学知识。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相当的医学常识,丰富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开拓创造性思 维。为将来从事体育教学、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及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中学《生物》 、 《生理卫生》等。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运动生理 学》 、 《体育保健学》 、 《体育测量与评价》 、 《运动生物力学》 、 《运动心理学》等。三、课程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培养良好医德医风的素质教育,以病人为中心,耐心倾听病人的陈述, 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关心体贴病人的疾苦,取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 三、课程目的: 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趣味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多增加案例,既要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和基础性,又要增加生动性 和实用性。应重视实验课,按本纲要的要求制订实验教学大纲,选用实验指导书,购置必要的实验 设备,完善实验条件、加强实验教学,保证实验课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 表达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2.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基本要求 序号 章 节 内 容 学 时 分 配 合计 讲课 实验 习题课 其它 1 绪论 2 2 2 细胞和细胞间质 4 4 3 基本组织 4 4 4 运动系统 10 8 2 5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 生殖系统 10 6 3 6 脉管系统 6 4 2 7 神经系统 6 4 2 8 感觉器官 6 4 2 9 内分泌系统 6 4 2 10 人体的发生与生长发育 5 4 1 11 复习与机动 5 4 2 12 总计 64 48 16 第一章 总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人体运动的分类;肢体的转动运动;力矩、力偶、力的平移定理、稳定角、平衡角、 稳定系数的概念;恢复力矩、倾倒力矩的概念;保持人体平衡的条件;应力和应变;弹性模量;黏 弹性材料的三大特点;人体解剖参考面;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杠杆原理和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 2. 熟悉:制动与卧床对集体的影响;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运动的影响;相关力学知识;人体 的基本运动形式;能量代谢的测量方法;一些运动功能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和基本概念;步态分析的 生物力学参数和步态测试方法 3. 了解:人体运动的分类以及其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体内的压力平衡;杠杆原理在 康复医学中的应用;能量代谢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内容】 (一)人体运动学基础与概念 1.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规律及其生理意义 2.制动与卧床对机体的影响 3.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运动的影响 运动学基础 1.运动学基本概念 2.运动学描写的基本知识 动力学基础 1.经典力学基础 2.转动力学 静力学平衡 1.系统与结构平 2.重心的定义及确定方法 3.压力平衡 生物力学基础 1.材料力学的相关概念 2.运动生物力学 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1.能量代谢测量 2.运动能量代谢与人体健康 人体运动的效果评价 1.关节活动范围的评价 2.肌力的评价 3.平衡功能评价 4.步态分析 5. 心肺功能评价 第二章 骨关节系统运动学 第一节 骨的运动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长骨骨干密质骨的结构及骨的成分;骨的应力、应变、骨的载荷 和变形;骨的功能适应性原则 2.熟悉:骨的代谢;骨的血液供应、淋巴与神经;骨的生物力学特征 3.了解:骨的功能;载荷与骨折的关系及骨折的生物力学原理 【教学内容】 骨的运动学基础 1.骨的结构、骨的代谢 2.骨的血管、淋巴与神经 3.骨的功能 骨的运动适应性 1.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2.骨的功能适应性 第二节 肌肉的运动学 【目的要求】 1. 掌握:肌原纤维组成、结构和功能特征;肌的功能、运动单位、肌力和 肌耐力的概念;向心运动、离心运动的概念;原动肌和拮抗肌的概念;肌在平衡与协调中的 作用;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和多关节肌“被动不足” 、牵拉-缩短周期的概念、超量恢复。 2.熟悉:肌的类型,不同肌的组织化学、功能特性和收缩特点;肌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影 响肌力的主要因素、爆发力的概念、肌耐力的概念;协同动作的概念、姿势协同动作的三种运动模 式;多关节肌、单关节肌;牵拉-缩短周期的性质和特点,牵拉-缩短周期中力量和爆发力弹性势能 增强的机制;肌运动适应的基本要素、肌的急性适应和慢性适应表现、肌在牵拉—缩短周期运动中 的训练适应机制。 3.了解:不同运动项目肌纤维的组成特点;运动单位肌纤维的排列方式;肌张力的概念和肌 张力异常的原因;固定肌及中和肌的概念;肌训练的结构基础、肌应力-应变特性、牵拉-缩短周期 运动的机械效率;慢性适应对肌底物水平的影响、力量训练引起的肌纤维增大表现、组织过度应变 的表现或特征及其与肌劳损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肌肉的运动学基础 1.肌肉的组成、类型及特性 2.肌肉的功能及功能状态指标 3.肌肉训练的结构基础 (二)肌肉的运动适应性 1.急性适应 2.慢性适应 第三节 关节运动学 肩 【目的要求】 1.掌握肩关节的运动类型、范围及运动特征、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功能及主要肌肉的神经支配。 2.熟悉肩关节的组成及功能解剖。 3.了解肩关节的韧带和盂肱节律。 【教学内容】 (一)骨骼学 1.胸骨 2.锁骨 3.肩胛骨 4.肱骨近端 (二)关节学 1.胸锁关节(关节的特征、周围软组织和关节运动学) 2.肩锁关节(关节的特征、周围软组织和关节运动学) 3.肩胛胸壁关节(关节的特征、周围软组织和关节运动学) 4.盂肱关节(关节的特征、周围软组织与其他支持结构、静态稳定和关节运动学) 5.肩关节外展的综合运动学特征:肩肱节律、肩锁与胸锁关节的联动 (三)肩关节周围肌肉与关节的相互作用(主要支配的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引发各关节运动 的肌群:上抬与下沉肌群、前伸与后缩肌群、上旋与下旋肌群、内旋与外旋肌群以及肩袖在上抬手 臂中的功能) 肘 【目的要求】 1.掌握:肱桡关节、肱尺关节的运动特征、肘关节的肌肉及神经支配。 2.熟悉:肘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