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第 1 页 共 7 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一、单选题(共 12 题;共 24 分)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子很小 B. 分子不断运动 C.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2.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 水 B. 汞 C. 氢气 D. 氯化钠 3.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 A. 中子 B. 质子 C. 电子 D. 质子和电子 4.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干冰升华—一分子的体积变大 B. 冰水共存物属于纯净物一一冰和水都由水分子构成 C. 氧化汞受热分解—一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D. 酒精挥发一—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5.奶制品、豆类、虾皮等食物中含钙丰富,是日常饮食中钙的较好来源,这里的“钙”指( ) A. 钙离子 B. 钙原子 C. 钙元素 D. 钙单质 6.如图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对应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x 为 13 B. 该原子易失去电子 C. 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 D. 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7.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铜 B. 汞 C. 氢气 D. 硫酸镁 8.2020 年 6 月 23 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卫星,在火箭的制造中使用了钛和钛合金。钛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9 题 10 题 A. 钛原子的中子数为 22 B. 钛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 钛的元素符号是 Ti D. 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47.87 9.如图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氯原子的质子数为 17 B. 氯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电子 C. 氯原子的第二层电子数为 8 D. 氯原子核外有 3 个电子层 10.如图为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粒子属于非金属元素 B. 该粒子核外电子数为 17 C. 该粒子具有 3 个电子层 D. 在化学反应中,该元素原子易得电子形成 Cl- 第 2 页 共 7 页 11.下列客现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运动 B. 金属很难被压缩——分子间没有间隔 C. 过氧化氢溶液是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D.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2.下列有关微观粒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 B. 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D.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二、实验探究题 13.如图所示,在小烧杯 A 中装入 30mL 蒸馏水,再滴入 3 滴酚酞,在小烧杯 B 中装入 30mL 浓氨水,用一 大烧杯把 A、B 两个烧杯罩在一起,过一段时间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该实验从微观上说明________。 一些同学对上述结论有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猜测: 第一种:B 烧杯中的蒸馏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第二种:B 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扩散到 A 烧杯中的溶液中生成氨水使酚酞变红。 ①你认为________猜测正确。 ②为证明这两种猜测,现设计如下实验:(请完成下空) 实验内容、方法 现象 结论 用洁净的烧杯取 30ml 水,滴入 2-3 滴酚酞试液,观 察现象 不变色 水________使酚酞变色(填“能”或“不 能”,不同) 取一张滤纸,滴上酚酞试液,待晾干后,放在装有 浓氨水的试剂瓶上方 酚酞不变色 氨气________使酚酞变色 将少量氨气通入含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 溶液变 ________色 氨气溶解水中形成的氨水能使酚酞变 色 14.为了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 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微型实验, 请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 1.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 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白烟是氯化铵固体)。 2.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7,氯化氢分子 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36.5. 第 3 页 共 7 页 (1)实验一:如上图所示,用长柄 V 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 V 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 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实验观察到大量白烟,该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之一________,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_____。 (2)实验观察到白烟的位置偏右,(兴趣小组同学查找了资料――得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其相对分子质 量有关)根据实验现象可推论: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3)实验二:准备两套(甲、乙)如上图所示的装置,将甲装置放在室温环境中,乙装置放在比室温高 30℃ 的环境中。 乙出现白烟现象比甲________(填“快”或“慢”),原因是________,甲与乙形成________实验,控制的单一变 量是________。 实验反思: (4)①为了证明分子的运动,实验操作中________(填“要”或“不要”)不断摇晃长柄 V 形玻璃管。 ②酒精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使用完酒精灯应________灯帽。 ③生活中有许多分子运动的事例。任举一例________。 15.课堂上教师按照图 1 装置进行分子运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 课后某化学兴趣小 组把原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 2 所示. (1)图 1 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2)按图 2 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步骤 1)向 B、C 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的蒸馏水各滴人 1-2 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步骤 2)在 AD 试管中分别加入 浓氨水,立即用带导管的橡皮塞按图 2 连接好,并将 D 试管放置 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回答问题:①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的优点________; ②除了证明分子不断运动,由此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