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运行流程 -
校本研修运行流程校本研修运行流程 (一)准备阶段(一)准备阶段 第一步:组建团队,明确分工。第一步:组建团队,明确分工。 1、组件研修小组。 2、设置研修小组组长, 研修过程记录、 课例承担、 档案整理、 影像资料管理等专 项工作人员。 3、确定引领本专题研修的各级专家。 第二步:寻找问题,确立研修主题。第二步:寻找问题,确立研修主题。 1、收集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间进行问卷调查、课堂教学 观察、访谈、研讨等形式收集问题、分析数据,使主题更科学, 校本研修更有针对性。 2、分析问题。结合学情,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亟需解决 的问题,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 3、确立主题。教研组(备课组)开展研究,讨论,分析、 归纳问题,并确立主题,专题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 第三步:理论学习,夯实研究基础。第三步:理论学习,夯实研究基础。 1、明确学习任务。围绕研修主题,在专家指导下,教研组 (备课组)指定通识学习的理论书目或文章,教师个人寻找、确 定自主学习内容。 2、个体研习。教研组(备课组)的每个成员独立、主动地 进行相关学习,掌握支持研究的理论知识,并积极思考,分析问 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团队研习。在个体研习基础上,围绕核心概念深入剖析, 有计划地开展教研组(备课组)内的学习交流与研讨,使教师对 研修主题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步:第一次设计。第四步:第一次设计。 结合一个具体教学课例,教研组(备课组)形成集体教学设 计。 1 1、确定课例。结合校本研修主题,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 况,选定某节课作为校本研修的一节研讨课。 2、教学设计。以选定的研讨课为载体,在每位教师个体备 课基础上,组织教研组(备课组)研讨,辅以专家的课题引领, 进一步突出主题,深化理解;达成共识,形成教学过程与方法各 有异同的集体教学设计。 3、档案积累。研讨过程设有专门的记录教师,负责归纳、 整理,形成电子文档;研讨活动全程录像,作为过程性资料。 (二)实施阶段(二)实施阶段 第五步:第一次试讲。第五步:第一次试讲。 1、主题做课。首先,组内每位教师按集体教学设计进行试 讲,互相观课;其次,指定一名教师主讲,由教研组长(备课组 长)负责组织,组内全体教师参加。学校教学校长、教学主任、 学科教研组长、学科教学联合体组长也可以参加听课。 2、搜集材料。以预设的研究主题为目标,划分观课角度, 细化观课任务, 认真观课, 观察解决问题的可取之处与不足之处, 运用科学研究技术获得相关数据与素材,做好记录。 第六步:第二次设计第六步:第二次设计。 通过第一次试讲,教研组(备课组)深入研讨,确立研究专 题(一般情况下,专题是基于学校的校本研修主题而产生的子课 题) ,围绕研究专题修改教学设计。 1、个人说课。主讲教师说课,谈做课体会、感受与困惑。 2、小组研修。参与研究与观察的教师逐一发言,结合自身 做课实践,介绍与分析相关数据和素材,进行学理追踪,肯定问 题得到解决之处,指出仍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具体意见或建议。 成员之间讨论、辨识,提炼解决策略,提出存在的困惑。要围绕 研修专题研讨, 避免就课评课或脱离专题。 依据观察量表、 前测、 后测等手段提供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3、确定专题。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寻找解决问题的关 2 键因素,选择明确研究专题。 4、理论支持。通过专家引领、网络支撑、自主学习、同伴 交流等途径,解答困惑,明晰学理,积淀研究专题所需理论,达 成共识。 5、教学新设计。教研组(备课组)共同确定解决问题的措 施与方法,落实改进意见,形成新的教学设计。 第七步:第二次试讲。 再实践、再研讨、再认识……强调小组成员共同经历教学设 计、做课实验、主题反思等一系列研修过程,使主题不断分解、 细化、解决、生成,教师在亲历过程中变化、提升。 (三)总结阶段(三)总结阶段 第八步:集体反思、行为跟进、整体提升。第八步:集体反思、行为跟进、整体提升。 1、开展教师个人反思。 参与活动的教师,要结合个人的实际,针对研修主题、研修 专题,努力写出真实、生动、高质量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 学叙事、教学实录、课例分析等,并进一步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汇编校本研修案例集。 2、完善校本研修运行机制,探索校本研修模式,形成若干典 型模式。 基于各校校本研修主题,结合苏家屯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探索适合本校教学环境的校本研修模式, 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 的典型模式。 3、进一步科学处理分析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材料。 坚持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要保留研修过程中 的相关数据与素材,通过统计、整理、分析,学会从数据与素材 的分析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有效 方法。在研修过程中所有的数据、素材都由专职教师负责整理, 分类汇总,为进一步地科学分析提供必要的保障。 4、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3 开展区域校本研修观摩、交流活动,实现区域互补、优势推 广,促进校本研修区域均衡发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