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新闻素材文化现象10篇
2019 年高考新闻素材文化现象(10 篇) 学习是一以贯之的过程 . 1 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能量 . 2 抵制天价片酬应成行业共识 . 2 莫让影视质量为“天价片酬”买单 . 3 刘仰:奥斯卡加设“百花奖”,将成什么样 . 4 景区搞“抗日神剧”表演,糊弄不了谁 . 5 教育事业不应是只想赚钱的产业 . 6 用较真精神治疗吹牛广告 . 7 无畏起舞在刀尖 . 8 没必要通过“遗忘袁隆平”来记住谁 . 9 学习是一以贯之的过程学习是一以贯之的过程 钟德武 2018 年 08 月 14 日 05:0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绝不是学生的“专利”。走出校门的职场人是否可以放松甚至放 弃学习?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外卖小哥”雷海为获得总冠军。雷海为学历不 高,但凭借长年积累,最终在高手如云的比赛中一举夺魁。他的事迹诠释了一个道理,那就 是学习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精彩。对于职场中的年轻人来说,学习是一以贯之的过程, “职 1 场达人”们能够在闲暇之时不忘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加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的 学习态度使他们脱颖而出。 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荀子在《劝学》里也曾勉励人们“学不可以 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无论处在人生什么阶段 都要加强学习。学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能力,有益于我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提高看事物的高度与加强看事情的深度。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处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 的时代,这种“不进则退”的感觉更加强烈。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放松甚至放弃学习。也正 因如此,我们更要时刻抓紧学习,更新知识、及时充电,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现实生活中那 些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人恰恰缺少持续学习的意识。相反,学习越努力的人,越能意识到 自己的知识贫乏、本领不足。 除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也很重要。首先,要有选择性地 学习,学习的内容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兴趣爱好。加强业务上的学习,可以让自己成为 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同时,应加强思想上的学习,筑牢思想防线,永葆为学认真、为人正派 的本色。学习的方式也灵活多样,首先应向书本学习,开卷有益,书籍是人类开启智慧的钥 匙;其次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取长补短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向实践学习,实践是 一座智慧的富矿,需要我们不断开采。经过这三道学习程序,方能拓展思维、增强本领,在 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能量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能量 杨昊 2018 年 08 月 14 日 05:0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前不久,央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上线,在年轻人中“圈粉”无数。这部 “网红”纪录片一集介绍一件国宝,每集只有5 分钟,文物以第一人称自述或以第二人称与 观众对话。清新明快的风格,精美走心的制作,“干货满满”的内容,让网友直呼“充电5 分钟,穿越数千年”。 2 这部纪录片创作团队中有许多活跃在考古一线的青年学者,其中不乏 90 后,为保证作 品质量,一集视频有时能打磨大半年。在坚守内容核心的同时,这些创作者紧跟时代韵律, 为观众娓娓道来穿越千年的故事,用时尚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活”了起来。 从故宫文创类产品热卖到《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广受各界欢迎,互联网赋能让传 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树立了传统文化扎根年轻一代内心的典范,也激发了年轻观众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在视频网站的弹幕中不难见到这样的评论: “看完节目好想去 各大博物馆看一看”“文博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力弘扬”。许多网友在看过节目后选 择去所在城市的博物馆参观,阅读相关历史书籍,丰富知识储备;还有人写书法、制作绘画 集,自发创作国宝周边文创产品,用创意让更多人领悟到传统文化穿越时光的魅力。这样的 互动正是文化传承的体现。 原创国产漫画广受欢迎,自弹自唱的古风音乐成为时尚, “中国华服日”吸引众多青年 身穿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区别于以往对于传统文化的单纯保护和记录, 如今的年轻人选择 不让优秀传统文化停留在书本上、尘封在博物馆展柜里,而是通过自身对文化精神进行参悟 和加工,创造出更适应当下受众的文化产品。从线上到线下的文化传承不仅彰显了当代青年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更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创意,使他们自觉成 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力“粉丝”。 在《如果国宝会说话》“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这一集中,旁白说道:“儒家和道 家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 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温润心灵、滋养人生的重要 来源,唯有真正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发自内心地热爱它,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 以现代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让传统文化传承更富动态和生命力,将它的内涵更好地 萃取出来,正是当代青年需要付出的努力。 抵制天价片酬应成行业共识抵制天价片酬应成行业共识 何勇海 2018 年 08 月 14 日 08:17来源:法制日报 3 声明并不是合约,几家公司能否齐心协力地遵守诺言、落到实处,才是最为关键的。公众 要听其言、观其行 上周六,优酷、爱奇艺、腾讯三大采购方平台联合正午阳光等六大影视制作公司联合发 表《关于抑制不合理片酬,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联合声明》。声明指出 ,九家公司将坚持每部 电影、电视剧及网络视听节目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 40%,主要演 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 70%;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含税不得超过 100 万元,其总片酬含税 最高不得超过 5000 万元(8 月 13 日《北京青年报》)。近年来,影视业天价片酬是社会 热门话题。一线明星的片酬频繁突破天花板,只有更高没有最高,而编导、服装、化妆、道具 等工作人员应获得的报酬少得可怜,影视剧后期制作环节也是捉襟见肘。比如特效只能做成 “五毛特效”,甚至于不值五毛,粗制滥造的烂剧层出不穷。尽管相关部门多次发文,要求加 强对天价片酬的治理,但政府有形之手不可能划出片酬的最高限价,只能要求合理安排影视 剧投入成本结构,优化片酬分配机制,而且“县官不如现管”,限酬令的效果往往并不明显。 此次,三家视频网站联合六大影视制作公司联合抵制天价片酬,喊出总片酬不超过 5000 万(含税)的声音,可谓是市场主体的主动求变与自救。这与以往明显不同。从理想状态看, 此举可增加这九家公司对演员片酬的议价权,也给其他购片平台与制作公司树立了典范,其 他公司能否跟进抵制,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份额较高的九大公司都在抵制天 价片酬或已扛不住天价片酬,其他公司有能力继续满足演员的天价之需吗?此外,片酬实行封 顶,多拍集数无益,也有助于缓解电视剧的注水现象。 不过,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联合声明抵制天价片酬的九家公司,被不少人认为是天价片 酬的始作俑者。近年来它们为了竞争而搞的“烧钱大战”一直未停歇 ,有人评论说,“它们你 追我赶、 相互厮杀,到最后谁也没挤掉谁,却共同富养出了天价片酬和天价 IP 两个 ‘儿子’ ” 。 这次声明联合抵制天价片酬会不会仅是一纸表态而已?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