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经济的内涵与总体特征
县域经济的内涵与总体特征县域经济的内涵与总体特征 县域经济概念的提出,应在改革开放以后。而理论界给予特别关注,则在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始。自2000 年以 来,县域经济的提法越来越频繁,说明社会各界对县域经济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简述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相关概念简述 (一)县域经济 指行政区划中的县级地域(空间),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立足自身实际,依据市 场导向,借助产业政策、行政机制、财税手段,持续有效地聚合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形态。 县域经济以县级行政区划地域为基地,以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对外开放为纽带,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实现城乡一体、工农并进为己任,坚持市场发育与战略谋划紧密结合,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 经济主体市场竞争力两个中心,成长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实力的区域经济格局--在动态上,表现为经济的运行状况,在静 态上,表现为经济的综合成果。县域经济在运动方向上是循环的,在运动方式上是滚动的,在运动性质上是连续的,在 运动成效上是螺旋式的。 (二)县域经济发展 是指县域经济的战略方式、运作过程和目标成效。从质变的判断角度看,它是静态时点上县域经济取得的综合 成果,从量变的判断角度看,它是动态进程中县域经济的运行状况;从质变和量变相结合的判断角度看,它是县域经济 的循环演进(包括各个阶段的成果形式),是动态与静态的兼容并蓄。 静态时点上的结合成果,是对县域经济进行的纵向为主的质与量的比较和总结,包括经济量的增长、经济结构 的改进、优化和升级、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主要以财税收入、人均收入、人均可支配财力、产品与劳务增加数量、 居民储蓄与消费、企业效益等指标来反映。 动态进程中的运行状况,是对县域经济运行进行的综合比较与分析,包括经济政策的适应性、发展战略的正确 性、实现途径的有效性,主要以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后劲等指标来反映。 循环演进,是对县域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的全方位的检验与审视、修正与完善,通过综合静态与动态指标,进一 步完善(制定)具有较强承前启后作用的发展战略,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重新聚合经济社会资源,形成更高层次的 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县域经济形态。 就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判断而言,一般可以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波动周期来进入深入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即经济的增长速度,它包括县域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指 标的变动情况,标志着县域在一定时期内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是实现县域经济 发展质量目标的重要前提。 县域经济发展结构是指县域经济系统中的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包括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 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人口结构、投入结构等多项指标,能够最大限度、最快进度地增加县域居民的财富,是县域 经济发展结构的合理化标准。 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实为县域经济取得的实际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综合实力与市 场竞争力水平。 县域经济波动周期,是指县域经济总在不断地波动过程中逐步增长,当经济呈现出规律性的波动时,就形成了 县域经济发展周期,周期较长、波动较小是县域经济发展追求的最高境界,此时县域经济将获得稳定持续增长,结构更 趋合理,效益不断提高,社会不断进步。 (三)县域经济增长 是指县域经济在量上的增减变化,一般以比率指标来反映,多从某县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劳务、产值、效率等 变化相对数上考察,一般不能包括社会生活和政治等方面的进步水平。相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来讲,它只是一个内容较为 狭窄的概念,并包容在县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之中。尽管如此,它依然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部分,因为它是实现发 展的手段和基础,没有县域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县域经济发展;但同时,它又并非县域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它的 存在并不能完全代表县域经济发展的实现。也就是说,尽管一个县域可能在某个方面实现了增长,但其他重要方面并未 获得促进和改善,那么就不能等同于实现了经济发展。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上,这种情形被称为“无发展的增长“。 (四)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并能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实质上飞跃的产业集群。它多集中于 经济增长率相对较高的几个行业,它的发展将对整个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具有五个特征: 一是具有高增长率的产量或产值、高增长率的就业率。 二是在整个县域经济增长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而能较大程度地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整体水平。 三是它随着县域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改变,与结构调整同步。 四是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调整高度相关。 五是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新的支柱产业总要将旧的支柱产业取而代之,这是支柱产业本身的客观发展规律。 (五)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后劲,顾名思义为后继力量、后续势头。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即为县域经济在本阶段上所拥有的能够在下阶段相 对实现飞跃式发展的条件和能力。 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一般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一是现有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的市场寿命。 二是近期与中远期技术创新能力、新经济增长点及其市场前景。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储备状况、整合时效与深度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趋势。 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开发状况。 五是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质量状态及演化趋势。 由此,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评价指标也具体来自于以上五个方面。但依据笔者前文对县域经济概念的定义,也 可以根据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县域经济主体市场竞争能力两项指标进行简单判定与评析。 (六)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是指依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因素的分析和估量而制定的经济建设的任务与途径,包括今后县域经济发 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步骤、战略内容以及战略措施。它是县域经济整体超前的谋划,其生命力在于 对自身实际情况的准确把握和对未来市场趋势的准确预测。 一般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多由总战略与若干个具体的战略方案来组成。它是县域经济发展 的指导思想、总体纲领以及发挥县域经济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基本依据。它既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政策性的特征,又在 稳定性的基础上体现动态性,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内外因进行完善型的内容调整。 (七)域经济发展模式 是指一定时期内县域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聚合方式的类型。换言之,就 是指县域经济发展、成长的道路。 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城郊型、集贸型、工业园区 型、速度型、效益型、内向型、外向型、平衡发展型、非均衡发展型等等。 (八)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是指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长久维持。它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 就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维护和增强自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 就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县域人群间、部门间、资源利用分配和负担的公平。 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是指当前的决策不应对保持或改善将来的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在满足需求的 同时必须有“限制“的因素。 因此,县域经济只有具备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连接性)、协调性和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