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知识点整理+常考点目录
马原重点知识点整理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p22: 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 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我们关于我 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 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这 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理论的意义 p24: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 p27: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所有社会关系,成为社 会关系的发源地。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意识的能动作用 p29: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p30: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物质性的表现 p33: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 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 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 质性。 联系得普遍性的含义 p35: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 内在的结构性。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p40: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从根本 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p42: 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特殊性: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 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 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 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 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 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 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量变质变辩证关系 p44: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 的。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p44: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得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 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 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p62: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p69: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务的现象、事物 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 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p76: 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它有两个 方面的含义: 一是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都同谬误 有原则的界限。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 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 界, 认识每前进一步, 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这一点也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 是有限度的。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辩证关系: 1.二者相互依存。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 在一定范围内、 一定程度上、 一定条件下的认识, 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 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现象的正确反 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二者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 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 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 其事物的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 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 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 包含着确定的客 观内容。 价值评价的特点 p87: 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 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p104: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其他一切 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 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p107: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 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p108: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p113: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