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一课学生用
榆次一中初一语文导学案设计 杨艳芳审核 李三改 携手走进语文殿堂 【课标要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资料的阅读,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习难点】 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语文。 【课堂学习】 一.认识语文 (一)什么是语文 1.语:语言。 语言是最基础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人们利用它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现代语言学要求每个人至少掌握一种语 言。进入新世纪,要求更高,升学就业,考工晋级还要考英语。 中国的语言是汉语,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就是汉语的基础,初中的语文课在小学的 基础上加以拓宽延伸,就远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就 近的方面而言,学好语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后面再具体讲。 2.文:文字(文学) 。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古代的人最早以结绳记事,后来逐渐有了六书造字法。我们中国的文字是独特的方块文 字,每一个字都是音、 形 、义的结合体。学好汉字自然不用多说,写好汉字更显得十 分的重要。汉字的书写非常讲究,书法就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 3.语文学科:我们今天要学的语文,除了说话写字(语文基础知识及其运用)以外, 还包括现代文的阅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以及听、说、读、写这些 基本能力的训练。 总之,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重要的学科,学好它是十分必要的 (二)语文的性质 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它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语文的 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它可以深入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 要语文。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处处留心皆学问”(苏轼审鸡头案的故事) ,我们也可以说是 “处处留心皆语文”(张大千与梅兰芳的君子小人故事) 。 (三)语文与美: 语文是美的[古代诗词] 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 /白居易) 夏:绿树阴浓夏日长。 (唐/高骈)五月榴花照眼明。 (宋/朱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 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 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刘禹锡) 榆次一中初一语文导学案 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山。 (唐/李白) 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乔。 (唐/杜牧) 花: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宋/欧阳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 雪: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 薄。 (唐/岑参) 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 苏轼) 语文是美的[现代诗歌]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四)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1.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高尚思想情感。 2.培养能力,开拓视野。 3.提高综合素养。 4.提高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 5.升学就业的的首要条件。 二.掌握学法 (一)习惯养成 1.思想上高度重视。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树立目标,端正态度。 4.具体而言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 课内 ① 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 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 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 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 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⑥ 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 ① 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 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③ 多看有益的影视节目。 ④ 多上网搜集资料信息。 榆次一中初一语文导学案 (二)如何听讲 同学们:你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听课是你们接受教师指导,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 听课时,有的同学全神贯注,专心听讲;有的分心走神,萎靡不振,打瞌睡。有的像录 音机,全听全录;有的边听边记,基本上能把教师讲的内容都记下来;有的以听为主, 边听边思考,有了问题记下来;有的干脆不记,只顾听讲;有的边听边划边思考。思考 时,有的思考当堂内容,有的思考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体系,有的思考教师的思路,有的 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比较。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听好课的目的呢?总的要求是带 着问题听,听清内容,记住要点,抓住关键,着重听老师的讲课方法与思路,释疑的过 程与结论。具体要求: 1.要充分认识老师在上课时的重要作用。 2.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千万不能思想 开小差。 3.听课中可以尝试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作判断、试下结论。 4.要力求当堂理解。 5.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跑。 6.要抓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关键。 (三)用好导学案 “导学案”是帮助你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好伙伴。老师会在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 发到你的手中。当你拿到“导学案”时,你可以这样去运用: 1.明确本课的课标要求及学习重、难点。 2.课前认真完成预习提纲。 3.课堂要善于合作,解决探究学习中的问题并在导学案上做出回答,交流时要做好 补充、订正。 4.认真完成课堂检测,发现你学习中的遗漏并用红笔及时改正。 5.妥善保管导学案。每个单元结束时,要装订成册,以方便复习。 【课堂检测】 读冰心的《忆读书》 ,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 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 4 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 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 7 岁 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 ,我听 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 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 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 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 榆次一中初一语文导学案 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 ,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 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 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钱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 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 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 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