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法的文化历史背景、特质、发展 规律,为深化法学理论和部门法的研究提供法史基础,并尽可能地思考中国法的现状与其 历史传统之间的承传扬弃关系,探寻中国法走向近代化过程的得与失。 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比较各朝法律的发展变化(异同),归纳出其中典型性、 共通性、规律性的原理和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参考书(可在将来有需要时再查看): 1、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律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年出版。 2、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武树臣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5、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6、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0卷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刘俊文《唐律疏议笺解》,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 8、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8卷·法律制度,北京,中华书局 1992年版。 9、高道蕴等编《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版。 三、重点章节: 西周、唐、清末三章,以及带有“*“号的节。 四、说明: 本教学大纲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教材没有的,对于这些补充内容,请同学们就手头拥 有的资料,对带“*“号的部分适当予以注意,其他补充内容则要求一般性地了解。 另附:2003年统一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的复习大纲,及大纲相关内容的补充资料 (仅供参考,此次不考),其余内容见教科书。 本次考试方式:开卷笔试 题型:初步考虑为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之内的类型 导论(着重从总体上、宏观上把握) 一、中国法制史概说 (一)中国法制史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基础资料 1、 定义 2、 性质 3、 研究对象 4、 基础资料 (1)传统文献资料 (2)考古资料 (3)档案资料 (4)习惯调查资料 (5)其他资料 (二)中国法制(律)史学的发展脉络、教材体例 1、传统的“两张皮,四阶段“划分标准问题 2、以中华法系、中国法律、以部门法为标准的划分法问题 (三)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借鉴 1、与法学基础理论关系密切,互动 2、为学习部门法提供必备的相关历史知识 3、为加强依法治国提供历史借鉴 4、批判中国历史上的“法律虚无主义“ 5、对我国传统法学遗产的批判与继承问题 二、中国法律史学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历史 (二)研究现状 三、中华法系及其特点 (一)中华法系的形成及其概貌: 1、世界范围内的法系 2、中华法系中的母法和子法 (1)东亚各民族的历史是以中国历史为轴心而展开的; (2)东亚诸国对中国法的继受 (二)中华法系的特点:* (1)礼法结合是其根本,故伦理法色彩浓厚 (2)集权:皇帝是最高立法者、司法审判官 (3)行政与司法混同,司法从未独立 (4)宗族法、家族法成为国家法律的补充 (5)形式上所谓的“诸法合体,民刑不分“问题 第一章 夏商周三代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争议 1、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元说、二元说 2、中国国家与法起源于夏朝初建(禹、启)时期及其根据 (1)世袭专制帝王的出现,由传贤禅让制--传子世袭制 (2)不按血缘而按地缘划分统治区域 (3)建立国家机器“公共权力“机关 (4)形成法律制度,由礼、氏族习惯--习惯法 3、国家起源上的特点 (1)宗法氏族血缘色彩浓厚、家国相通 (2)家长制集权统治、亲贵合一 (3)大河文明的早熟性、孤独性 二、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1、源于祭祀--礼 2、刑起于兵、兵狱同制 3、道德与法律混合,界限不清,同为调节社会的基本手段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5、关于法律起源的其他观点简介 第二节 夏商周三代的法律思想及立法活动 一、 神权法思想 1、神权法思想的定义与表现 (1)把天视为权力的本源 (2)奉天伐罪的天讨、天罚 2、西周法制思想的转变* (1)仍继承神权思想,“受天有大命“ (2)强调“德“的媒介作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3)影响 二、 立法活动与法律形式 1、禹刑 2、汤刑 3、周公制礼、九刑、吕刑、殷彝、遗训 4、法律形式 三、刑、法、律的演变及其意义 第三节 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制度与礼制 一、宗法制度与西周的宗法等级社会 二、关于礼的若干问题 第四节 夏商周三代的民事法律 一、所有权 二、债权 三、婚姻制度,以及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1、匪寇婚法--掠夺婚 2、婚姻要件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六礼“程序 (3)西周的“同姓不婚“与商代的“族外婚“问题 (4)年龄 (5)媵嫁制度 3、离婚--“七出(去、弃)三不出“ 4、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1)族外婚制 (2)家族中心 (3)男性中心 (4)尊卑有序 (5)重视礼仪 四、继承制度--以身份继承为核心 第五节 夏商周三代的刑事法律 一、 刑法原则* 1、“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2、“罪人以族“与“罪人不孥“--不株连 3、刑罚世轻世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4、老幼犯罪减免刑罚的恤刑原则(制度);“三赦之法“ 5、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原则;“三宥之法“ 6、疑罪从轻惟赦原则 二、 罪名 三、 刑罚种类(奴隶制五刑)* 1、墨(黥) 2、劓 3、刖:(1)名称;(2)刑等;(3)刑具 4、宫(腐刑、下蚕室刑、椓刑) 5、大辟--死刑总称,具体执行方法:(1)时间;(2)凶日;(3)地点;(4)执 行方法 6、九刑:五刑+“鞭、扑、流、赎“ 四、刑罚体系演变的线索问题* (1)奴隶制五刑--肉刑为中心 (2)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二十等--徒流体罚苦役为中心 (3)近代五刑(死刑、无期、有期徒刑、拘役、罚金)--自由刑为中心 (4)意义 第六节 夏商周三代的司罚制度概论及中国古代的神判问题 一、司法机关--行政、军事、司法不分的体制 1、夏商国王,王畿--内服;诸侯--外服 2、周天子,大、小司寇,士师;诸侯、司寇、士师;族长 二、起诉:周代刑事(狱)、民事(讼)诉讼已有某种形式的区分;钧金;束矢 三、审判 1、纠问式审讯,可刑讯 2、证据:口供;盟誓(诅);人证、物证、书证 3、强调五听狱讼* 4、强调法官依法办案,禁止法官犯“五过之疵“* 四、中国古代的神判问题 1、神判的定义 2、古代各民族都存在神判 3、商代卜者参与司法,实行审判,已是常制 4、从文字学上看中国古代的神判问题--触审法 五、执行 1、监狱 2、狱具 3、嘉石制度--是拘役还是劳教 4、教育刑思想 5、受肉刑者的劳役内容 第七节 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其论争 一、最早公布的成文法* 二、围绕公布成文法的论争及其意义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礼崩乐坏与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 一、经济上、政治上的礼崩乐坏--“僭礼“ 二、思想界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 1、神权法政治的动摇 2、重视人的价值 第二节、儒家与法家 (一)儒家 1、产生、学说一般 2、礼治、德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