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复习整理(大二上)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 1 、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 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 、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 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 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时期)— 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 以来) (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 至五四运动。) 3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 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 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 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 、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 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历史 1 、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 大篆(籀文)— 小篆(秦篆)— 隶书— 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 ( 1 )汉字起源于图画。 ( 2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 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 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 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 3 )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 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 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 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 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 4 )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 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 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 )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 明,有古隶在(或叫秦 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 了,是中国汉 字的第二次革命。 (6 )楷书:出现于汉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易写易认,完全 用于交际,无美学意义。 2 、(1 )① 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古今文字 的分水岭是隶书的产生;② 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③ 汉字从篆 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2 )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大的巨大变化: ① 一是大量出现了偏旁的简化和形体省变,使汉子的形体结构发生了 显著变化,以至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 六书” 结构。 ② 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划 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出现了大量的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 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 被完全破坏了。 (3 )中国文字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两次革命):① 西周晚期变画面笔划 为线条笔划,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② 秦汉 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4 )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汉字是兼有表音性质的表意体系 的文字。 1 、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人对六 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说文解字》的,对次序则采用班固的六书的名 称和次序。许慎以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 借。 (1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3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托其事,令长是也。 2 、(1 )①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它们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表音成分的纯粹的表意字,指事、象形、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 分的形声字。② 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 (2 )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往往作为汉字的部首 来写,部首是表意的主体,多指名词。 (3 )指事绝大部分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 (4 )形声字是由义符和音符两个部分组成的:义符表示字的意义,音 符表示字的读音。 三、字典辞书 1 、(1 )汉语字典辞书的主要编排方式: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划排 列、按编码排列。 (2 )字典辞书的主要注音方式有字母、直音和反切。 2 、《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延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此书成于康 熙五十五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 上编成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十 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笔划少的部首排列在前面,同部首的字 再按笔划数目排列,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 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 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如果这个字又别音别义, 便再解释别音别义。此书对字的注音和释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 有编者自己的见解。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 外,一般还引用古注,这对我们查阅字的古音古义,无疑是有帮助的。 王引之的《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 熙字典音韵订误》又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 3 、《中华大字典》由陆庆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是继《康熙字典》之后第二部大型字典,按部首排列收字48000多个。 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它确有胜过 《康熙字典》之处,但是它实际上是在《康熙字典》基础之上进行整 理、增删、修订的,所以取舍不一定都很允当。 4 、《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 ,参加编写的有陆尔 奎、方毅等五十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 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也是用的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214 个部首,它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辞源》 的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 纂的体例格局,其意义是很大的。 商务印书馆1958年开始组织修订,并与《辞海》作了分工。《辞源》不 再作为词语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 以语文为主,百科为 副” 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汉语词汇,由原来的214部改 为208部。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 声调。反切产生于东汉末年,产生在注音字母之前。 5 、《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年,由舒新城、沈颐、张 相等人主编的,参加编写的有一百多人。它编印比《辞源》晚,在体例 和意义上自然都有改进,最显著的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 《辞海》的百科性内容比《辞源》的比率大。 因此,1958年《辞海》修定时,为了同《辞源》分工,决定改成一部综 合性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