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说课稿完美版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杨彪 今天我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一、说教材 《伯牙善鼓琴》是本学期增加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中考重点篇目之一。本文 不足一百五十个字, 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 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 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 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 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 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 教学重点。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 文言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 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 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 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虽然是初三年级的学生,但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 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也并非易事。因此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 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 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 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 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 的把握能力,我们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 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 记忆。 3. 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要点,我们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五、说学法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 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 但毕竟是文言文, 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 又深刻的 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我们将需要预习 的内容在讲学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前落实。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 读出节奏;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 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 的人物和情节中去, 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 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 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读懂了 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古曲《高山流水》 ,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欣赏。接着提出问题:请大家 说说欣赏的是哪首古曲?老师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 思绪引入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中来。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进行字音检测,正音。为朗读扫清字音障 碍。 2.学生大声的自由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 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书过程中的语速、节奏。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 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 1. 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 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 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 【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 解释、串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 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 民主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 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 学生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 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 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 的空间和机会。 (四)课文探究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 【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 情节,同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 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 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 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 【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 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 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 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 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 步的领悟。 3.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 “知音”是指能 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 ——《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 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 不可求的。由此归纳主题。 5.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 ,名 ,又名 ,战国前 期 代表人物之一。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静尹子、壶丘 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 书二十篇。 代表作 《列子》 ,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 寓言和神话传说。 如 《 》 、 《 》 、 《 》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 奉为“冲虚真人”。 【设计意图】传统教法往往会在上课之初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这样的上法 显得很突兀,学生没有印象。我们在归纳主题之后,以“给我们留下如此感人 至深的故事的作者是谁呢”这样的一句话引出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就显得水到 渠成了。 6. 再读课文,情感升华。 (最后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 ,老师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