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中药鉴定学》要点归纳整理版 第一章 1、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药材、饮片、中成药。 2、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⑴整理中药品种。 ⑵鉴定中药真伪优劣。 ⑶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⑷寻找新药源。 3、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 ⑴同名异物:贯众 ⑵同物异名:人参 ⑶本草记载不详。 ⑷中药品种发生变迁。 ⑸一药多基原:6 个基原(来源)的品种(石决明、川贝母) 。 4、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达 12807 种。 5、寻找和扩大中药新药源的方法:有 9 个方法,此题建议全选。 第二章 1、《神农本草经》 ,汉朝,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 365 种,分上、 中、下三品分类。 2、《本草经集注》 ,梁朝,陶弘景,载药 730 种,按自然属性分类。 3、《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 ,唐朝,苏敬和李绩等 22 人,载药 850 种, 采用图文鉴定方法,是我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4、《证类本草》 ,又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北宋,唐慎微,31 卷,载药 1746 种,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5、《本草纲目》 ,明朝,李时珍,载药 1892 种,是我国 16 世纪以前医药成 就的大总结。 6、《本草纲目拾遗》 ,清朝,赵学敏,载药 921 种,新增药物 721 种,是新 增药物最多的药典。 第三章 1、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品种。种质。产地。生态环境。栽培技术。生长年龄。药用部位。采收。 加工。包装。运输。贮藏。 2、2002 年 6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中药材 GAP)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 》 。 3、道地药材: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丰富、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 4、川药:四大川药(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 ;麦冬;干姜;郁金;姜黄;黄柏。 5、广药: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槟榔;巴戟天。 6、云药:三七;木香;重楼;茯苓;儿茶。 7、怀药:四大怀药(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 8、浙药: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玄参、杭白菊、杭白芍、山茱萸、麦冬) 。 9、关药:人参;细辛;关防风;五味子;龙胆;蛤蟆油。 10、个别药材: 品名 产地 品名 产地 品名 产地 当归 甘肃 枳壳 江西 马钱子 印度、越南、 泰国 枸杞 宁夏 木瓜 安徽宣城 白豆蔻 柬埔寨 黄芩 河北 乳香、没药 埃塞俄比亚、 索 马里 血竭 印度尼西亚 薄荷 江苏 狭叶番泻叶 印度 爪哇白豆蔻 泽泻 福建 尖叶番泻叶 埃及 丁香 坦桑尼亚 阿胶 山东 西洋参 美国、加拿大 西红花 西班牙 11、采收:槐花在花蕾期采收的芦丁含量最高28%;甘草在开花前期采收的甘草甜素最高 10.5%。 12、采收原则:质量最优化。产量最大化。含有毒成分的药材以药效成分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 低时采收。 13、植物类药采收时间及要点: ⑴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⑵皮类:春末夏初采收。杜仲、黄柏采用“环状剥皮技术” (环剥) 。 ⑶叶类: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 ⑷花类:I、含苞待放时采收(金银花、辛夷、丁香、槐花) 。 II、花初开时采收(红花、洋金花) 。 III、花盛开时采收(菊花、西红花) 。 ⑸果实种子类: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采收幼果(枳实、青皮) 。 ⑹茎木类:秋季或冬季采收。 ⑺全草类:I、植株茂盛时采收(穿心莲、淡竹叶) 。 II、花盛开时采收(青蒿、荆芥、香薷) 。 III、个别药材有两个采收期(茵陈在春季采收称棉茵陈,在秋季采收称花茵陈。天麻在立 冬后采收称冬麻,在清明前采收称春麻) 。 ⑻藻、菌、地衣类:茯苓在立秋后采收。冬虫夏草在夏初时采收。海藻在夏秋二季采捞。松萝全年均 可采收。 14、动物类药采收时间及要点: ⑴昆虫类:桑螵蛸在深秋至次年 3 月中旬前采收。斑蝥在清晨露水未干时采收。土鳖虫在活动期采 收。 ⑵脊椎动物:鹿茸在 5 月中旬(二杠茸)至 7 月下旬(三叉茸)采收。麝香活体取香多在 10 月份进 行。 15、可鲜用的药材:生姜、鲜石斛、鲜芦根、鲜鱼腥草、鲜地黄。 16、药材加工的目的:除杂。加工或修制。降低或除去毒性或刺激性。饮片标准化。利于包装、运输 和贮藏。 17、加工的方法: ⑴切片:趁鲜切片,利于干燥(大黄、鸡血藤、木瓜) 。 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当归、川芎) 。 ⑵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白芍煮至透心;红参蒸至透心) 。使药材的酶失活,保 留有效成分(天麻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 。 (桑螵蛸和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 ⑶发汗:促使变色;增强气味;减少刺激性;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 ⑷揉搓:党参、三七、玉竹。 ⑸干燥的方法:经典法(晒干;阴干;晾干;烘干) 。新法(远红外线加热干燥;微波干燥;冷冻干燥) 。 第四章 1、国家药品标准: 《中国药典》 ; 《部颁药品标准》 。 2、地方药品标准:中药材标准;中药炮制规范。 3、精确度:指称量范围为取量值加一位小数±5,如取量 0.1g,可称量 0.06-0.14g 之间。如取量 2g, 可称量 1.5-2.5g 之间。如取量 2.00g 时,可称量 1.995-2.005g 之间。 4、同批药材或饮片包件取样的原则: ⑴总件数不足 5 件:逐件取样。 ⑵5--99 件:随机抽 5 件取样。 ⑶100--1000 件:按 5%比列取样。 ⑷超过 1000 件:超过部分按 1%比例取样,如 1200 件,1000×5%+200×1%=52 则按 52 件取样。 ⑸贵重药材和饮片: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5、最终取样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量的3 倍。 6、杂质:⑴来源于规定相符,但其性状或部位与规定不符。⑵来源与规定不符有机质的。⑶无机杂 质。 7、水分测定法:⑴烘干法(适用于不含或少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 。 ⑵甲苯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 。 ⑶减压干燥法(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材) 。 ⑷气相色谱法。 8、灰分测定法:包括总灰分测定法和酸不溶性灰分测定法( 10%的稀盐酸) 。 9、浸出物测定法: (溶剂包括水、乙醇、乙醚) ⑴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冷浸法和热浸法。⑵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⑶挥发性醚浸出物测定法。 10、挥发油测定法: ⑴甲法:适用于相对密度小于 1.0 的挥发油(轻油) 。 ⑵乙法:适用于相对密度大于 1.0 的挥发油(重油:丁香、肉桂、石菖蒲、 川芎) 。 11、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来源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生物鉴定法。指纹 图谱鉴定法。 12、性状鉴定法: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 13、原药材性状鉴定法的内容: ⑴形状:党参(狮子头) 。款冬花(火炬头) 。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知母(金包头) 。味连(鸡爪 黄连) 。 ⑵表面特征:辛夷(毛笔头) 。防风(蚯蚓头) 。马钱子(钮扣状) 。 ⑶质地:经过蒸或煮经过的药材质地坚实,半透明,呈角质样(天麻、白芍、红参、太子参) 。富含淀 粉的药材晒干后常显粉性(天花粉、贝母、葛根、山药)。 ⑷断面特征: 特征 典型药材 特征 典型药材 菊花心 黄芪、甘草、防风 车轮纹 防己、大血藤 朱砂点 茅苍术 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