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及实施建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主要变化及实施 建议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主要变化 (一)凝练了历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标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凝练出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 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家国情怀。由这五个方面构成的历史课程核心素养的 内涵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同时依据初中学生的 特点明确具体要求,使二者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育人价 值的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与核心素 养要求一一对应。 具体如下: 唯物史观——要求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时空观念——要求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史料实 证——要求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历史解 释——要求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家国 情怀——要求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 视野,有理想、有担当。 由此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学习,逐步养成历史核心素养, 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达到义务 教育历史课程以史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完善了课程内容 一是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 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中,围绕大概念/大 主题,设计、选择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学习内容。具体为:中 国古代史,侧重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史, 侧重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程;中国现代史,侧重于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世界古代史,侧重于区域文明的多元发展; 世界近代史,侧重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 运动;世界现代史,侧重于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通过六个 板块的学习内容,勾勒人类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过程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有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 二是根据时空顺序,精选基本、重要、典型的史事,注重吸 收史学研究包括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优秀文化,同时突出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伟大抗疫 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强化“四史”学习内容。 三是在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增加第七板块,即跨学科主题学 习活动板块,旨在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强学生运用 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围绕某 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 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 活动。 (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本次课标修订首次为义务教育研制了以素养为本位的学业 质量标准,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的核心素养表现进行了刻画, 明确了新时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育人要求,为育人方式 和评价模式的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上位标准。 历史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掌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事; (2)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如古今联系、因果 联系、横向联系、中外联系等; (3)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以上三个方面体 现了历史学习由“点”(具体史事)到“线”(各种联系)再到对 历史发展规律和大趋势认识的特点,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 平。 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同时而不是分别进行的,因此对 学生来说,三个方面的水平也是同时且逐步得到提高的。 此外,学业质量标准还明确了各板块课程学习内容中的学 业要求,以指导教师把握相应主题内容的教学目标,引导教师把 握教学深度和广度,将核心素养培育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教学指导 新课标从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出发,创 新教学方式,设计了“教”与“学”两条逻辑主线并行的教学 要求。 主要体现在: 在前六个板块的课程内容中,同时包括了“内容要 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它们“三位一体”, 结合具体内容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设置丰富多样的 教学活动,突出综合性、实践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 的历史学习兴趣,并将发展核心素养贯穿其中,进一步促使教学 方式变革。 教学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课程改革新理念 教师要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课程核 心素养,从而加深理解自 21 世纪初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延续性和进步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核心素养旨在进一步解决课程价值问题 新课标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历 史课程核心素养融会贯通,并以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统领整个 课程标准。 关于 21 世纪中国学生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以林崇德先生 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从“全面发展的人”出发,基于文化基 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归纳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的六个方面: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 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并细分为十八个基本要点①。(① 参见:林崇德.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集团,2016 年.) 这一研究成果已成为研制各个学科/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 素养的上位指导。在研制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时, 课程标准修订组提出其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 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可以看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了历史学科/课程核 心素养,但更为宏观;而历史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在历史学科/课程教育方面的体现,更为具体。 2.形成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育人价值连续体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核心素养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定 义、内涵的表述上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前者又依据初中学生的 特点,对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与后 者相比,前者的要求有所降低,从而形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 育育人价值的连续体。通过五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 逐步具备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 力,达到历史课程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要求。 3.实施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的历史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全面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 表现,认识到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将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 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上。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要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 学习,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价 值。 (二)正确理解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出并付诸实践已逾二十年,教师已经相当熟悉。但是要认识 到,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并不矛盾,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综合、 深化和提升后的产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走过了从“双基”到“三 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发展历程。“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主要是从学科本位出发,强调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与教 育是使“人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有一定距离,即所谓“不见 人”。21 世纪初开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对“双基”的继 承和超越,从学科和人的培养出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学生 态度养成和人格发展的关注,即所谓“见人”,但是还不够。新 时代以来进行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完全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