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考试复习题
1 《中国建筑史》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计 18 分) 二、单选题(每题 1 分,共计 10 分) 三、名词解释(任选 3 题,共 12 分) 1、生 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 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 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 而用生头木将脊槫的两端垫高, 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槫的生头 77772 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代建筑无角柱升起。 2、卷 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 ,形成柔 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 “杀”有砍削之意。 3、侧 脚: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其目的是借 助于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斜。由于此法 给施工带来许多麻烦, 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 代之以增加穿枋和 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4、金箱斗底槽: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四种空间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 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 略有差别。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5、副阶周匝: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的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 编修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 。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 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例如:应县木塔 6、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方约 30cm,长约 90cm)叠成椁墙,墙 内置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此法耗费木材数量巨大,东汉以后已不再使 用。 7、 《营造法式》 :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建筑学著作,北宋李诫 编修。本书内容除行政管理上“关防工科”的要求外,侧重于建筑设计,施工规 范,并有图样,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学,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其中提出的 “以材为祖”的材份制,这是建筑体系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8、羡 道: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由地 面通至椁室,称“羡道” 。 9、方 上:(秦汉)以人工夯土建成的上大下小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为方上。 10、兆域图: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中山国古墓中发掘出的一块铜板地图,长 约 94cm,宽约 48cm,厚约 1cm,为战国中山王王陵陵园规划图。它是目前见到 2 的最早一块建筑设计图。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建设设计平面图。 11、推 山:是庑殿顶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加大庑殿顶正脊长度的 做法) ,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两端推出, 从而四条垂脊由 45 度直线变为柔和 的曲线。 12、收 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 为使屋顶不过于庞大。 13、嫩戗发戗:子角梁将屋角翘起, 此做法可使屋角翘起的高, 多用于攒尖顶 亭子等。 14、水戗发戗:子角梁不翘起,仅靠屋角上的脊翘起。 (戗指戗脊,嫩戗指角 梁,发戗指起翘。 ) 四、默图题(任选 3 题,共 15 分) 1、高颐墓石阙西阙平面及立面。 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平立面图。 3、北京三进院四合院平面图。 4、中国古代四种正式建筑屋顶式样。 5、北京妙应寺白塔立面、平面 6、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平面 7、宋《营造法式》四铺作斗拱 8、清式举架图 9、北京天坛总平面 10、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平面和立面) 五、简答题(任选 4 题,共 20 分) 1、简述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 构与维护结构分离且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4 施 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不足:首先,木材越来越稀少:其次,木构架建筑易遭火灾;再次,无论是 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 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2、比较抬梁式木构架和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 我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 穿斗式的特点是: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 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结构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 起较短的梁,如此层而上,梁的总数可达 3 到 5 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 搁置于斗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3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少,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 间尺寸不大时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 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3、我国古代庭院式组群的布局特点是什么?庭院的围合方式有那三种? 我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 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 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 魂。 布局特点: 沿着一条纵深路线, 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 院落和建筑物, 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 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 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 之想,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 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 向都做对称布置, 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 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 辟雍、 天坛、 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 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二是主房与 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 ;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 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 ;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则称 “四合院” 。 4、唐代的建筑成就有哪些? 一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代首都长安是由隋代规划兴建的,但由唐继 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二 建筑群处理日趋成熟,宫殿陵墓等建筑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 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三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 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并已定型化。 (麟德殿 最大 的殿堂) 四 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员“都料” ,专业 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五 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六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5、解释《周礼.考工记》 :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解释:匠人建城,九里见方,每边各开三道门,纵横各九条街,南北道路宽 九条车轨, 东面为祖庙, 西面为社稷坛, 前面是朝廷宫室, 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6、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第二个阶段是里坊制的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的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7、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