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读书心得
读《中国哲学史》的几点看法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按照子学时代、经学时代 分为上下两卷,各 16 章。子学时代讲先秦诸子,主要阐释 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易经哲学。经学时代则阐释汉武帝时 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后之后从儒家思想中延伸出 来的经学,从董仲舒开始,到康有为、谭嗣同、廖平为止。 一、 哲学的定义: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 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 慧”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 和总结。哲学一词在西方有久远的历史,在古希腊时期的苏 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 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是 哲学研究内容。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 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 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 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 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对“哲学”一词的定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 绪论中讲到,希腊哲学家多分哲学为三大部分:宇宙论—— 目的在于探索对于世界的道理;人生论——目的在于探索对 于人生的道理;知识论——目的在于探索对于知识的道理。 这三种分法,自柏拉图以后,至中世纪末一直普遍流行,可 见西方哲学史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二、 中西哲学差异: 从横向来看,与古希腊这三位西方哲学奠基人对应出现 的文明,便是在东方华夏文明历史中的先秦诸子的百家争 鸣, 尤为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 然而从 “哲 学”这一角度来看,这两个各处于中西方“轴心时代”的文 明,却完全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哲学在论 证及说明上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相比,大有逊色。在中国 哲学史中,精心结撰,首尾贯串的著作较少,往往哲学家本 人或其门人后学,杂凑平日书札语录,便以成书。所以中国 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在形式上无系统。但这并不是说,哲学家 的哲学无实质上的系统,否则将不成其为哲学。而冯友兰先 生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的中国哲学中,找出其 实质的系统。 冯友兰先生认为,西方哲学,每一部分都发达,相比之 下,中国哲学注重人事,注重内圣之道,注重修养,不注重 知识。对宇宙论的研究也较简单。中国哲学家除了一起即灭 的名家外, 都不重视逻辑。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冯友兰在 《中 国哲学史》中首先注重的是人生论,其次是宇宙论,很少注 意知识论。 中国哲学把人不同于动物的特质理解为“德” 、 “性” , 中国哲学是主善的,由此孕育了伦理主义的人生论传统。以 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哲学主题是关乎人生智能,其特 点是重人生修养,而轻知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主张以 “仁” 为根本, “君子学以致其道”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 为仁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是六艺之本,诸德之帅,闻道、为 道是人生之本。一部《论语》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教训,是 以仁为基础的人生之道。 西方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传统是重求知,重为 学。西方哲学把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性理解为理性,西方哲学 是主知的,它由此孕育并衍生出科学主义的知识论传统,古 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以“爱智” 、求知为目标。早期的自然 哲学家虽然以研究万物之本源或始基为己任,但是他们是用 认识具体事物的方法去把握始基。柏拉图在其学院大门上书 “不懂几何者请勿入此门” ,可见他在招收学生时对知识重 视;亚里斯多德更是把求知、理性作为人的本性,解读了人 们对知识追求的所以然,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至理 名言表达了他把对知识的追求、真理的热爱放在高于一切的 地位。西方近代哲学以重求知、重认识论为特征,是认识论 哲学。 三、 谈谈儒家哲学 儒家思想能够作为两千余年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 被奉为官方合法的意识形态,这与其哲学思想、哲学追求是 分不开的,其哲学思想就值得探究了。其实横渠先生的一句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道出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终极追求。 从全书来看,儒家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处于主导地位, 这与儒家思想的趋向性有很大的关联。上文中已经提到,西 方哲学注重知识论,中国哲学注重人生论。而儒家思想基本 观点, 孔子教导 “为仁” 的原理; 孟子则提出 “养浩然之气” 、 “求放心” 、 “尽心”的功夫论;荀子提出“化性起伪” ; 《大 学》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德目; 《中庸》 的“诚之者,人之道也” 、 “慎独的哲学” ;周敦颐的“主静 立人极”功夫;张横渠的“存天理、去人欲” ;程颢“识仁” 、 “体贴天理” ; 程颐 “涵养须用敬, 进学在致知” ; 朱熹的 “格 物致知” 、 “穷理尽性” ;陆象山的立其心之大者”王阳明的 “致良知” ;刘蕺山的“慎独”与“诚意”等等。不论这些 儒家学者试图透过何种相近或相异的概念范畴或思想体系, 对于人类自我修养及超越的可能提出各种设计,他们所共同 承认并以此种共识为基础而发展其本身思想的观点,即是透 过这些人类自身由内而外的功夫修养,追求并达至儒家理想 的社会政治体制与文化理想。 儒家哲学最重视社会哲学,因为成就一个现世的人类理 想社会是儒家最原始的关怀,为了设计与建立一个理想的人 类社会,孔、孟、荀等人都可说是不断提出各项有关社会的、 政治的、经济的或伦理的观点的思想家,同时这正可以说明 何以社会哲学才是儒家思想起步的主要重心,亦即,就儒学 传统的整体来说,儒家哲学的进路是社会哲学的。儒家的社 会哲学内容条理清晰, 《大学》八条目是最具体的代表, 《礼 记》的《礼运大同篇》也是重要的社会哲学著作;此外,周 公制礼作乐与孔、孟、荀三人所提出的许多政治制度与施政 原则如行仁政、不重敛赋、礼乐化民等,都是儒家思想传统 中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另外,表现在汉代经学思想中的儒家 思想就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而设计出来的社会体制之学。同 时,为建立理想的社会文化,家庭间的伦理关系更是其中的 关键要目,因此孝道更是《论语》中孔子以之为一切德性的 根本德性者。最后, 《易经》哲学中藉由《易传》注解之作 而建立了儒家价值本位的情境伦理学,此即针对各种伦理冲 突情境的知识解析提出进退智慧,从而作为儒者处世应世的 操作知识根据。 换句话而言,儒家哲学注重人生论,更重要的目的是服 务于社会政治。儒家哲学强调“礼”与“仁” ,由“礼”推 演出一整套社会政治学说,由“仁”推演出一整套伦理道德 学说。以政治伦理为特点的儒家哲学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占 统治地位的思想,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文学成了维护统治阶 级利益的政教工具。作为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史上第一个有 重要影响的人物孔子就十分重视文学的政教功能和社会作 用,他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 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认为,学诗就是为了从政和 专对,否则诗读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孔子还把诗的作用 概括为“兴观群怨” ,而“兴观群怨”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 地“事父” 、 “事君” 。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论的核心,对 后世影响很大,历代文论莫不对其进行阐发。汉王充提出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