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与现代职业教育
“立德树人”征文 “立德树人”与现代职业教育 作者 刘 思 均 单位 随州机电工程学校 第 1 页 共 10 页 “立德树人”与现代职业教育 刘思均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规模、结构、层次、内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且被提到了前 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 号)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 《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在战略主题 中提出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特别是提 出了 “立德树人,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 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教育部也正在设计立德树人工程。对职业院校来说,立德 树人,最根本的是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 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 程。下面,笔者就“立德树人”与现代职业教育发表一些浅显的 看法。 一、“合格的职业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立德, 需要示范; 树人, 需要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讲到: “先 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 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那么现代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又是什么 第 2 页 共 10 页 呢?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培育“合格的职业人”。何谓“合格”? 当岗位技能的获得成为改革的重点,合格也就意味着胜任岗位。 然而,岗位需求和职责是固定的,而学生个性是丰富多样的,如 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仅仅针对岗位职责来培养学生,必然走向“制 器”、走向“规训”,极端的话就是把个性不同的学生培养成社 会大机器上的统一“零件”,这显然不适合由“中国制造”走向 “中国创造” 之需要, 也完全不能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育人目标, 它仅仅只是培训的目标。而职业教育的目标应仍然紧紧围绕“成 人”,成什么样的人,这就需要“立德”。 目前,从业者中“干一行,怨一行”的大有人在,或者说是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当然也不乏越干越有劲头的职业楷模。 前者仅仅把职业当作生存的饭碗,在艰辛的讨生活,自然痛苦万 分。而后者,把职业当作经营的事业,在挑战中自我实现,自然 工作愉快。那么,职业教育的目标仅仅是限于“生存本领”的教 育吗?不是。 黄炎培先生早已论断,职业教育是 “让无业者有业, 让有业者乐业”。既然“乐业”,必然从业者干得快乐,累得幸 福。由此,笔者以为,职业教育是一种在学会做事中学会做人的 教育, 不仅仅要教育他懂得“生存的本领”, 更要教育他明了“生 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合格的职业人”是具备追求幸福能 力的职业人。其中包含两层含义,“合格的职业人”不单单是满 足社会或企业需求的人,更应该是有精神追求的人;不单单是能 做按部就班的事,更应该是会做职业化的事。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现代职业教育的责任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 教育的过程既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思 考、理解和接收信息的过程, 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情感活 第 3 页 共 10 页 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 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等多种能力;同时要为学生的终 身发展创造条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教 育必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育工作 中心任务,通过教育教学,让学生能从学习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和 人生哲理,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和动力,使学生心中美好人性的 萌芽慢慢地滋生,强壮。完善学生人格,做个有志向的人、善良 的人、有教养的人、乐观的人、宽容的人、实在的人、智慧的人、 正直的人和谨慎的人。教会学生做人,是教育天经地义的责任。 那么如何教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呢?那就是让学生在现实中、 在成长中、在生活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教会学 生做人的真谛, 可以说是不合格的教育, 甚至是误人子弟的教育; 如果我们的老师不教会学生做人的真谛,可以说是不称职的老 师,甚至是误人子弟的老师。有道是:学习不好会误事,品德不 好会坏事,坏事比误事更可怕。如果说成绩不好的学生是次品, 那么品行不好的学生就是危险品。换言之,如果不加强青少年学 生的品德教育、做人教育,不仅影响学生本人和家庭,更严重的 是危及他人和社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树人道理一样。现代职业教 育“ 立德树人”的核心素养就是恪守底线道德和倡导共同信仰。 那么, 我们依托一贯采用的德育途径是否就能够培养出这些 核心素养呢?通常职业教育采取德育课程为主渠道, 并辅以各类 德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 这些当然还是核心素养必须紧紧依赖 的途径,但这些可能还不充分。笔者认为,底线道德的培养与专 业教育密不可分, 脱离了专业性的课程与活动就很难教授职业底 第 4 页 共 10 页 线道德。因此,除了继承传统的育德途径外,特别需要强化的就 是专业育德,即在专业教育中的课程德育。这样一来,就有了如 下四个方面的育人途径。 1.环境育人。 有人说环境是育人的隐性课堂, 这是恰如其分的。校园环境 是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发挥着特 殊的作用。首先,教育者就必须对环境育人要有一个深层次的认 识。其次,就是要构建一种会“说话”的环境,要使这种环境所 表达的语言能够感染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学生在这种语言 “氛围”中就能产生良好的内心体验,从而使这种“体验”能够 成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良好品德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使 他们在特有的环境“氛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来。而这正 是教育者对校园环境苦心经营的结果。“我们不是要等学生有了 某种品质才来创建相应的环境,而是要首先创建一种环境,一种 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环 境,一种能使学生按教育者的意图转变其思想言行的环境。”正 如微型小说《永远的蝴蝶》中“我”的恋人樱子自愿帮“我”到 马路对面去寄信,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年轻的生命消逝 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至极的故事,却因其巧妙而高超的表现艺 术,深深地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也就是说要通过这种环境 来实现启迪学生的心智、塑造学生心灵的目的。这种环境的创设 是为塑造和形成学生的某种思想创设的,即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 目的服务的。教育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塑造”,即把无形的塑 造成有形的,把零散的塑造成完美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的品质, 也就无须再去创设形成这种品质的环境了,而应该去创设另一种 第 5 页 共 10 页 能巩固已有品质、重塑新品质的环境。这样所创设的环境对促进 学生发展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育环境不仅仅是自然的,客观的,而是富含这某种伦理和 道德关系,具有伦理诉说能力。正如卡斯腾· 哈里斯在《建筑 的伦理功能》一书中指出,如果把空间降格为客观存在的话,人 类甚至不可能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斯克韦伯也指出,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