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热点词汇
20052005 年企业管理十大热点词汇年企业管理十大热点词汇 蓝海战略蓝海战略 2005 年 2 月,韩国学者金伟灿的〈蓝海战略〉由哈佛商学院出 版社出版,在书中,金伟灿正式提出了蓝海战略,成为集竞争策略之 大成的学说。 《蓝海战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先后获得了“《华 尔街日报》畅销书”、“全美畅销书”、“全球畅销书”的称号,迄今为止 已经被译成 24 种语言,打破了哈佛商学院出版社有史以来出售国际 版权的记录。 而在中国,蓝海战略更是风靡一时, 成为各大企业争相学习的热 点,很多企业专门组织了研讨会,把蓝海战略当作本企业未来发展的 圣经。 《蓝海战略》所引起的热烈反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在当今的商 业现实和竞争态势下, 全球的企业界对寻求新的战略手段以实现获利 性增长的强烈渴望。 自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这两部战略管 理专著问世后,“竞争”就成了战略管理领域的关键词。但是,在日益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波特的竞争理论,无法突破恶性竞争的困局,在 1 / 14 这种情况下, 企业如何才能从血腥的竞争中冲杀而出?如何才能启动 和保持获利性增长? “蓝海战略”的核心因素包括几个方面,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 移向需求一方, 实现从关注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 的飞跃;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开辟新的商业 领域。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实现颠覆性发展等。,作者还提出了成功 制定和执行蓝海战略的六项原则。 这些原则告诉企业,该如何重建市 场边界、注重全局、超越现有需求、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克服组织 障碍并把战略的执行建成战略的一部分。 蓝海战略在中国的狂热,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密切相关。目前,多 数行业已经血流成河,出现了普遍性的利润下降,同时,竞争越来越 同质化。而,寻找未来出路,使企业普遍处于茫然之中,蓝海战略的 竞争思想,正符合了国内企业寻找新的发展道路的迫切愿望。 中国式管理 两年前, 台湾学者曾仕强登陆中国前沿城市深圳, 开始推广其 《中 国式管理》一书,从此,在中国掀起中国式管理的热潮,曾仕强也俨 然一代宗师。 一时间, 从老板到流水线上的员工, 莫不言中国式管理, 可谓有水井处必有柳词,有企业处必有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红遍 东方, 俨然大救星。 甚至柳传志, 李东生、 张瑞敏等中国顶级企业家, 也都为中国式管理摇旗呐喊。 2 / 14 到了 2005 年,情况起了变化,与一片崇拜之声不同的是,已经 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式管理的严重缺陷, 以及其本质上 的落后与腐朽。不少年轻学者,包括孙景华,吴洪刚,张羿等,均对 中国式管理提出了广泛的质疑和批判。 对中国式管理的思想根基的怀疑,成为批判的核心。中国式管 理的思想,或由儒家思想引入的现代管理;或由《孙子兵法》等兵书 权谋之学演绎出的经营谋略; 或结合中国帝王学与企业管理; 或由禅 宗演化为管理人员个人修炼。总体上说,中国式管理思想,是建立在 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则是封建农业文化的集大成 者。把企业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 中国式管理大谈特谈个人如何有效统治组织的个人技巧, 其中, 掺杂了大量的人际技巧、 洞察人心和权谋之术。 仅从管理者个体而言, “中国式的管理大道”可以让管理者们成为最“精明”的管理者,但如果 放大到企业群体或国家的范围, 那就贻害无穷。精明个体的结合的企 业将是一个市场反应最迟钝和最没有创新力的企业。 而中国式管理的前提,是假设一个不变的、封闭的组织,提倡在 这里搞平衡,来修己安人,但是,企业的本质是一个开放的组织,很 多企业政客也许可以在一个组织中很好生存, 但是未必可以给企业带 来真正的价值,而企业如果被太多的“做人不做事”的人把持,必然在 外部竞争中灭亡,所以,本质上说,“中国式管理”带给中国企业的其 实是一条死路。 3 / 14 如果 2000 年后中国仍然只有一个孔子,不知道是光荣还是悲 哀? 并购并购 并购是企业永恒的话题,只不过,2005 年的企业并购运动更加 轰轰烈烈,几乎波及了各个主要的行业。 在中国的旗舰行业家电行业, 长虹并购美菱,为这个寒冷的冬天 注入了沸腾的热血,而早在此前,科龙被购过程中,更是引发了行业 性的地震,海信,美的,万和,东菱凯琴、长虹,华帝、海尔等众多 巨头纷纷牵涉其中。 在 IT 行业,并购运动也风起云涌。影响最大的当属阿里巴巴并 购雅虎中国,8 月 11 日下午正式揭幕,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与雅虎 全球首席运营官丹尼尔·罗森格高调宣布,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 部资产, 同时得到雅虎10亿美元现金投资。 而雅虎获得阿里巴巴40% 现金收益权和 35%的表决权。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资本 运作,双方的合并也将打造出中国互联网的航母级企业。 业界人士普 遍认为,阿里巴巴加雅虎中国形成的“大门户”概念很可能改变互联网 格局。 联想并购 IBM,也开创了中国企业并购世界 500 强的先例,不 仅使联想本身走向国际化,更一举鼓舞了全体中国企业的信心。 而明 4 / 14 基虽然是台湾企业,但其并购西门子手机之举,也使华人企业看到了 自有品牌强大的希望。 并购引燃了很多企业做大做强的巨大希望, 事实也确实如此,那 些并购成功的,如李嘉诚并购和记黄埔,最后莫不获得非常的发展, 但是,成功者永远是少数, 根据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研究,并 购的成功率只有大约 22%,谁能成为这幸运的 22%,谁又是注定失 败的 70%?这是个问题,而能否完成并购中的整合,则是一个获得 普遍关注的问题 国际化 2005 年无疑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集体秀场。 联想并购 IBM 个人电脑业务,开创了中国企业并购世界 500 强 的先例,为了促进国际化进程,杨元庆特地搬家到纽约。其后,明基 并购西门子,也使其向国际化迈进了一大步。 而中海油和海尔虽然收 购失败,也展示了其国际化的实力和决心。在跨国并购之外,海外市 场已经成为一些企业越来越重要的市场, 中兴,华为等热衷于与海外 合作,发展海外本土市场, 而在家电行业,海外市场的分额也逐年加 大。国内企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际化运动。 与此同时,地处中国内陆,从来没有走出国门的蒙牛,则进行了 另外一种国际化,当喝了不少洋墨水,以大嘴出名的郎咸平对蜗居在 中国北疆的蒙牛狂喊“没想到中国竟然有这样的企业”时,蒙牛已经开 5 / 14 始了一种令类的国际化:通过在管理和体制上的创新, 获得企业的进 步,而这一思想,恰恰符合当代商业社会的主流。 很多国际巨头之所以能够风行天下,更重要的是它遵从了商道, 这个商道,有着非常深邃的含义。它不仅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之道,文 化之道,还包括整个社会的商业文化,商业规则和商业伦理。 国际化最重要的不在于走出国门, 而在于走向先进。国际巨头的 标志,不仅在于它在国际上的扩张, 更在于其所处的社会有先进的商 业文化和商业规则,并且它本身拥有先进的企业制度和治理模式。 同 样,只有“商道”国际化,中国企业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而象海尔,如果不解决产权问题, 如果在张瑞敏身后再找不出第 二个帅才, 纵使它把公司开到五大部洲, 也绝不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 危机管理 今年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