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差多少教学反思
《相差多少》教学反思《相差多少》教学反思 《相差多少》教学反思《相差多少》教学反思 1 1 周二一年级数学组上了一节研修课 《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 际应用》,上周三上午第二节课,组内教师都没课,大家对这节 课进行了评议,研讨。 评议之前,各位教师定的基调仍然是:多提不足之处,但对 于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也要提醒大家关注。评课时众人各抒己 见,畅所欲言,气氛非常融洽热烈,大家积极性很高,总结一下 大家的发言,主要有三大点: 一、一、本节课的亮点是:本节课的亮点是: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设教学设 计新颖,独特,富有儿童情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计新颖,独特,富有儿童情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设计好。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孩子理解求两个 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应该用减法计算, 而且要让孩子知道是用 大数减小数。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授课教师从比铅笔的长短, 比彩带长短,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入手,复习了比一比的知 识,自然过渡到新课,尤其是通过剪彩带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 顺利地理解了 “相差数” 的含义, 为后面教学中进一步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2、板书设计好。一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推进,分步板书 课题: 相差多少——两个数相差多少——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 际应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强调了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二 是整个板书工整美观,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3、练习设计好。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注意力容易分散, 新授结束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授课教师设计了“在教 室找一组数据比大小”的游戏活动,这种活动性练习,贴近学生 的生活,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及时吊起了学生的胃口。通过练 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基本 知识,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 用性;同时又具有拓展性、开放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也为学生学习编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4、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课堂结构严谨,教学密度合理,时 间安排恰当。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使用的语言要简洁有条理,过渡要自然,语气要抑 扬顿挫,有活力、有激情,富有感染力。这些都需要在平时教学 中长期自我训练,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2、教态要亲切,有精神,讲解时双手不宜放在背后或插进 口袋,应双手握于胸前比较好。 3、教学应用题中,对于已知条件和问题要进一步突出,引 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序的`思考,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 是什么,怎么样应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 三、值得探讨的问题有: 1、新授内容教学时作一些拓展和延伸。补充变式问题:蓝 花再贴几朵就和红花一样多?红花去掉几朵就和蓝花一样多? 红花和蓝花相差几朵?(教师可以先提一个类似问题示范, 学生接 着提问题,我在后一堂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容易提出相关问 题,有个学生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蓝花再贴几朵就比红花多一 朵?)。在一一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解 决问题的算式都一样,只有答不一样。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 什么会这样?从而总结出这几个问题的共同特征:都是求两个数 相差多少的实际应用,只是问法不同,所以解决方法都一样,用 减法计算,大数减小数,答语不同,怎么问就怎么答。通过这样 的教学, 使学生对于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有个系统的了 解,初步培养学生的概况能力。 2、对于新教材的教学,备课不仅要看大纲,看教材中的例 题教学,而且要备练习,这非常重要。例如本课的例题及课后习 题中都没有上面所说的变式问题,但在教材后面的复习中出现 了。 如果不在新授课上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 等到教学复习时, 再讲解习题,往往事倍功半。 3、在本节课复习导入时,有一道练习题,比较三角形(7 个) 和正方形(3 个)的多少,讲解过程中,授课老师提到三角形比 正方形少是指三角形和正方形比较, 以正方形的个数作为比较的 标准,接着老师反问学生: “正方形比三角形少,是以什么作为 标准量的。”课堂上现场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出“三角形”。少数 教师认为对于一年级学生提到“标准量”这个概念太深了,提出 来探讨。我个人认为,这是可以的。首先,从学生的反应看,学 生可以接受这样一个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含义有模糊的理解; 其次,教师提到这个概念,只是渗透一下标准量的含义,并不要 求学生理解掌握,要求不高;第三,在比较中,都有个标准量, 渗透这个概念的含义,有利于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掌握本课知识 点,也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总体评价总体评价:教学效果良好,这是一节成功的研修课。 《相差多少》教学反思《相差多少》教学反思 2 2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是苏教版数学课本第二册的 内容,学生在学习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前,已熟 练掌握了简单的减法计算,理解了减法的意义。初步具有了用一 一对应的形式排列,直观地比出两种物体的个数谁多、谁少,多 几个、少几个的经验。这里着重利用知识的迁移,通过引导学生 动手操作逐步抽象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计算方法, 及能用学到的 本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本课在设计上力求做到:1.让 学生经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2.让学生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3.联系实际生活,让学 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导入复习铺垫:比多少。苹果和梨比,苹果可以分成和 梨同样多的和比梨多的两部分。让学生知道苹果比梨多4个,也 就是梨比苹果少4个。为学习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 2.在新知的探索环节(引导探究、解决问题)中,学生通 过操作,把红花片和蓝花片一一对应排列,比较出红、蓝花片的 多少, 并指出红花片比蓝花片多的部分、 同样多的部分后, 提问: “如果花片的个数有八、九十个,我们也用排一排的方法比较多 少方便吗?那怎么办?” 学生马上想到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多少可以通过计算来解决。教师通过演示,学生明白了只要去掉 同样多的个数就是多出来的个数。 学生也很容易地自己写出了算 式。较好好地实现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的教学目的。 3.强调相同的说法。 在学习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用减法计算后,我提 问:“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问?” 马上有学生举手回答: “蓝花片比红花片少多少个?”我及时肯 定, 并指出:这两个问题是一个意思, 用同一个式子解答。 又问: “还可以怎样问?” 然后出示: “红花片和蓝花片相差多少片?” “蓝花片再添上几片就和红花片一样多?” 教材不要求学生说“13-8=5(个)”的意思,我也没有要 求学生进一步去理解, 课后想想当时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已是水 到渠成,这也说明我的教学机智不够强,如果能让多个学生说出 算式的意思后教师再强调“从红花片里去掉同样多的个数,就是 多的个数,所以只要从 13 里去掉 8 个。”也许就能使学生更好 地领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地去研究教材、把握教材,尽可 能多的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