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浅议
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浅议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浅议 摘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 的要求,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者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 制、强化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深化劳 动用工制度改革,健全员工能进能出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 收入能增能减机制。真正形成管理者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 分配公平合理的经营机制,充分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活力,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和发展能力。 以人事、劳动和分配三者改革为突破口,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强 化管理,“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 增能减的制度改革。”——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 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深化国有企业内部改革提 出的明确要求。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涉 及用人管理、劳动关系、薪酬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事关企业干部职 工的切身利益,是目前国有企业全面深化内部改革的关键。 一、目前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现状一、目前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国企一直在探索三项制度改革。 1992 年破 “三铁” 、 1998-2000 年在国企改革三年攻坚战中已经明确并开始全面改革国企 三项制度。1992 年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2001 年对全面推进三项制度 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同时与三项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也 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后来因为一时的就业和维稳压力大,加上具体 措施和执行上有偏差,改革逐渐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倒退。政策性破 产中越来越强调国企职工身份,并与实际经济利益挂钩。非国有投资 1 者兼并重组国企时除了要保证职工就业,还要通过“买断工龄”等方 式转换国企职工身份。国企职工劳动合同成了身份的象征,劳动用工 市场契约功能退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的十年,国企改革以推进兼并重组和政策性 破产为主要内容,实际是将重点放在部分国企结构调整和脱困上,真 正的体制机制改革不多。虽然绝大多数国企形式上都按照现代企业制 度的要求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人事、劳动和分配三项制度, 实际基本不管用,还是说得多做得少,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职工 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 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导致许多改革虽然喊了多年,却往往流于形 式。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行政级别虽然形式上取消了,实际却依然存 在。法人治理结构名义上建立起来了,却很难有效运作。内部激励约 束机制说是建立起来了,却很难说薪酬与贡献挂钩,引人注目的反而 是企业领导和普通职工收入大幅拉开,一些垄断行业国企员工收入水 平畸高。 具体表现在:一是人事管理仍然套用行政管理模式,“行政化” 色彩浓厚,与“建立健全有别于行政干部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 核、奖惩和退出机制”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多数企业市场化用 工机制尚未形成,劳动用工依然存在能进不能出、人浮于事的情况, 许多企业员工依然抱着铁饭碗的管理观念,与员工岗位相联系的合同 管理、绩效管理等机制普遍不健全;三是薪酬分配能升不能降,关键 岗位、高素质紧缺人才的薪酬水平低于市场化薪酬水平,劳动力市场 供应充裕的通用岗位、辅助岗位员工的薪酬水平却高于市场化薪酬水 平,“该高不高、该低不低”的问题突出。 二、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二、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一些国有企业按照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 2 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内部改革不到位, 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内部竞争机 制、有效激励和约束的机制没有形成,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 切需要,是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充分调动 企业干部职工积极性、激发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三项制度” 改革,把职工的责、权、利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实 现职工与企业同舟共济、共谋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既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企业 管理提升的重要基础,更是企业活力的重要源泉。如果三项制度这一 企业内部的机制,不能有效运行,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升难以 实现。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只有动真碰硬,企业才能增强活力, 提升竞争力。当前,要把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作为推进国有企 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 作力度。 三、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三、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 干部“能上能下”是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是干部队伍 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关键所在。“能上”就是选贤任能,使能者得 其位、尽其才;“能下”就是新陈代谢,优进劣退,是一种淘汰机制, 更是一种活力机制。 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坚持党管干部、任人唯贤的原则,坚持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注重业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坚持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 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工作力度,用 3 好各年龄层次的干部,加大领导人员能上能下特别是下的力度,加强 领导人员交流,加强和改进人才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 结构规范管理,合理增加企业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比例,建立市场化 退出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企 业要通过完善领导人员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 制,培养造就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开拓创新精神、引领产业发展的优 秀企业家队伍和一批职业素养高、市场意识强、懂经营善管理的职业 经理人队伍。 一是在干部选用上,要畅通干部职业生涯成长通道,建立以公开 平等、竞争择优为基本特征的干部选用机制,积极探索经营管理人才 的聘任制和任期制,实行契约化管理;二是在干部考评上,要坚持以 业绩、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做到德才兼备、注重实际、群众公认,实 行领导干部考核常态化、后备干部考核动态化,形成一套科学规范、 运作有序的干部评价考核机制,做到“上”之有凭,“下”之有据, 充分激发各级管理人员的岗位竞争意识和职业风险意识;三是在干部 培养上,要根据干部队伍的特点,健全培养机制,建立分层分类的教 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 (二)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健全员工能进能出机制 员工“能进能出”的用工制度是用人单位因使用劳动力而与劳动 力建立劳动关系的一种基本制度,直接关系到经营机制的完善和企业 活力。应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面向社会、条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录用员工,科学设置岗位,推行岗位管理,构建员工正常流动机制。 在劳动用工上,对标同行先进,推进市场化用工,依法建立合同 契约化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优化企业用 工结构,规范用工形式,畅通进出渠道,形成正常流动机制。推行以 劳动合同制用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