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教学要求 1 1.掌握条件致病菌形成的特定条件、细菌的致病机制、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2 2.熟悉 ( 1 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 毒力、半 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 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者和带菌状态的含义。 (2 2)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3 3)细菌感染的来源 (4 4)传播方式与途径 ( 5 5)感染的类型 3 3.了解 (1 1)外毒素的作用机制 (2 2)医院获得性感染常见病原体及特点、类型、传播途径。 教学要点 [ [ 学习引导 ] ] 1 1.感染、致病菌、非致病菌、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微生态学、 毒力、半数致死量、半数感染量、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带菌 者和带菌状 态的含义 2 2.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有哪些?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是什么? 3 3. 细菌侵袭力包括哪些方面? 毒力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4 4.细菌感染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 5 5.感染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6 6.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7 7.什么是胞外菌和胞内菌?引起的免疫各有何特点? 感染:细菌侵入宿主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致病菌( 病 原菌):能使健康宿主致病的细菌。 非致病菌(非病原菌) :不能造成宿主致病的细菌,它们可能是宿主正常菌群的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 一、人体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一)正常菌群 1 1.定义 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中 寄居着不同种 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通称正常菌群, 在正常情况下, 正常菌群对宿主不表现任 何致病作用。 2 2.微生态学 研究正常微生物群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其宿主相互关系的学科。 3 3.正常菌群的生 理作用 ( 1 1)生物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宿主皮肤粘膜表面特定部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 菌膜屏障, 通过空间争夺、 营养争夺和产生代谢产物等机制, 抑制并排斥外籍菌的入侵和定 植,维持人体微生态 平衡。 (2 2)免疫作用: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分 子对具有交 叉抗原组分的致病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 (3 3)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 ( 4 4)排毒作用:有利用毒素,致癌物的排泄。 (二)条件致病菌 1 1. 定义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 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 (如宿主免疫防御机 制受到损害时) 可以致病。 2 2.致病条件 (1 1)宿主免疫功能下降:宿主有先天或后天免疫功能缺陷,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烧 伤或烫伤, 接受介入性诊治操作等,免疫力普遍下降,易发生内源性感染。 (2 2) 菌群失调: 是指在宿主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 范围的状态。 严重的菌群失调可导致二重感染。正常情况下, 正常菌群间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而维持动态平衡。 但 是, 当较长期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后, 宿主正常菌群中的敏感菌株 大部分被抑制,而体内原处于劣 势的或来自外界环境的少数耐药菌则趁机定植和大量繁殖, 引起疾病。 例如, 不恰当的应用抗生素将 使肠道微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菌趁机大量生长繁殖,引起假膜性肠炎。 (3 3)定位转移:是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生存的位置上的 现象。 正常 菌群在原籍生境通常是不致病的, 如果转移到外籍生境则可能致病。例如, 大肠 埃希菌原籍生境为肠 道,可侵犯泌尿道,引起尿路感染。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 (一)细菌的毒力 1 1.侵袭力 致病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 侵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 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称为侵袭 力。细菌的侵袭力主要由菌体的表面结构和侵袭性物质组成。 ( 1 1)黏附和定植: 细菌黏附到受体细胞主要由粘附素介导, 细菌粘附素与宿主上皮细 胞表面受 体相互作用的高度特异性就决定了感染的组织特异性。 ( 2 2)侵袭: 某些病原菌能产生侵袭素, 有助于细菌侵入到上皮细胞或向邻近细胞扩散。 如 A A 群 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链道酶,能降解细胞间质透明质酸、溶 解纤维蛋白、液化脓 液中高粘度的 DNADNA 等,有利于细菌扩散至邻近组织。 ( 3 3)抵抗宿主防御机制:细菌荚膜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有些致病菌 能引起吞噬细胞调亡,有些能抵抗吞噬细胞的杀伤作用等。 2 2.毒素 (1 1)外毒素 1 1)来源:产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某些革兰阴性菌如痢疾志贺菌、鼠疫耶氏菌、霍 乱弧菌、 肠 产毒型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也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外毒素是在菌体内 合成后分泌至菌体外; 也有少数存在于菌体内,待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 2 2)化学成分和特性:化学成分是蛋白质,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绝大多数不耐热。 3 3)毒性:强。不同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对宿主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引起特殊 病变。 4 4)分类:外毒素按其作用机制和所致临床病理特征,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 毒素和溶细 胞毒素四大类。 5 5)结构特点:①A-BA-B 型毒素:多数外毒素属于此类,是由两种不同功能的肽链(或 亚单位) A A 链和 B B 链构成完整毒素, 其中 A A 链是毒性中心, 决定毒素作用方式及致病特点; B B 链负责识别靶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并与之结合,介导 细胞的选择亲和性。②单肽链毒素。 6 6)抗原性:大多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外毒素可被甲醛脱去毒 性,但仍保 持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 (2 2)内毒素 1 1)来源和化学成分: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中的脂多糖组分,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 工方法破 坏菌体后,LPSLPS 游离才作为毒素起作用。脂质 A A 是内毒素的主要毒性组分。 2 2)特性:耐热,加热 100100C经 1 1 小时不被破坏。 3 3) 毒性: 内毒素引起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主要临床症状有:①发热反应;②白细 A A 链进入靶细胞,决定毒素对宿主 寄居在肠道的艰难梭 胞反应;③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 4)抗原性:抗原性很弱,不能用甲醛脱毒成类毒素。 两种毒素的区别见表 6-16-1 : 表 6-16-1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特性 来源 存在部分 化学成分 稳定性 毒性作用 外毒素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细菌崩解后释出 蛋白质 多不耐热,6060〜8080C, 3030 分钟被破坏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效应,引 起特殊临床表现 内毒素 革兰阴性菌 细胞壁组分,细菌死亡裂解后释出 脂多糖 耐热,160160C,2 2〜4 4 小时才被破坏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 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 引起发热、 DICDIC 等 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 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 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感染的发生,除致病菌必须具有一定的毒力外,还需有足够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