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地理复习资料
. 地科二班地科二班城市地理复习资料城市地理复习资料 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第二章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1 1、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都市区都市区( (Metropolitan area) :它是国外最重要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 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 元。 (P23-24)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 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城市化地区:城 市化地区就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地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 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 念。 (P25) 城市腹地:城市腹地:一般指与某城市地理位置接近, 或与某城市具有密切经济联系而作为原材料、 产 品供应基地或重要销售市场的地区。 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区:城市的实体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都市连绵区都市连绵区: 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 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 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城市群城市群: :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 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 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 借助于现代化的 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 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 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 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这个集合体就称为城市群。(P27) 2 2、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举例说明定义城镇的标准有哪些? 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 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 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 人; 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 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 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 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职业构成; 8、其它标准。 3 3、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城市与乡村的区别有哪些? ? 答:第一、 经济水平发展的区别,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品要远远高于乡村,我国在五个统筹中 就提到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旨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 人口素质的差异,城镇人口受 教育的水平要远远高于乡村;第三、 基础设施的差距,比如医院、 学校等机构的设施设备上 的差距; 第四、 生活环境的差距, 这个乡村要优于城市,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就是奔着乡村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去的。 4 4、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 2、门户位置: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 3、枢纽功能: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 4、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 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 5、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人口2500 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 人/km2 6、以第三产业为 主导的产业结构简述大都市带的特征。 -. . 5 5、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简述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 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 有较多的中小 城市; (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 6 6、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答、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些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答 案不全)案不全) 1、1955 年市、镇建制标准(P29) 市:聚居人口≥10 万的城镇; 镇:县级或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 或常住人口≥2000,非农业人口≥50%的居民区。 2、 1963 年市、镇建制标准(P29) 市:标准未变,但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 镇: 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0%,或聚居人口 2500-3000,非农业人口≥ 85% 3、1984 年市、镇建制标准 (P29)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 乡 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 4、1986 年市、镇建制标准(P29)市:非农业人口≥6 万、年 GNP ≥2 亿元的地方中心镇; 总人口<50 万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 万,农业人口<40%,年 GNP ≥3 亿 元;总人口≥50 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2 万,年 GNP ≥4 亿元 5、1993 年市、 镇建制标准 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 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化原理城市化原理 一、简答题一、简答题 1 1、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简述城市化的定义及其含义。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urbanization) ,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业人口转变为非 农业人口) 、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城市化是乡村 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是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地域景 观发生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2、 城市化的两个过程: 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分别指什么? 城市化Ⅰ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 非城市型景观转 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 I 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 城市化Ⅱ包括城市文化、 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Ⅱ则是抽象 的、精神上的过程 2 2、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是什么? 城市人口和城市数目逐步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 3、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城市化空间地域过程类型可分为哪几种? 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 (1)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2)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3)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 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或乡村城镇化:只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 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 4 4、简述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简述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 的后续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5 5、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概念。、简述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概念。 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势,特大城市 的人口和各项功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 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这个 过程称为郊区城市化。概念要点:发生在特大城市郊区;地域职能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