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例题的变式教学与数学思维的培养
浅谈例题的变式教学与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思维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 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是在学生?W 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渐形 成的一种思维品质。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落 实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从教材入 手,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因为数学教材不仅仅是承载着知 识的工具, 更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最好素材。基于例题教学, 教师要充分挖掘例题资源,采用变式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从而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一、 利用“一题多问”策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心脏”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 对例题做适当地补充和拓展,鼓励学生针对例题资源“一题 多问”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层次思考, 不仅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 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例 3” 。 在学生解决了题目中的两个问题 “56 元可以买几个地球 仪”和“如果 24 元买了 6 辆小汽车。一辆小汽车多少元” 后,设计“做小老师”活动:你能提出问题来考考大家吗? 有的学生还提出“买 4 只小熊多少钱” ,教师通过这一 问题引领学生复习乘法口诀及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 关系。还有的学生提出了“买 4 个皮球的价钱可以买几只小 熊”„„ 可见,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一题多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 生探究的欲望,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求 异性。 二、利用“一题多变”策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一题多变”就是对某一问题的引申、发展和拓宽,通 过变换条件或问题, 增大发散程度。 对一题变出的多个题目, 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 多层面的探究, 在变化的相互比较中, 思维能力迅速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 理解了例题之后,我适时地对例题进行了如下变式: 1.改变红萝卜的数量。 (演示小兔子吃掉一根红萝卜。 ) 师:贪吃的小兔子吃掉了一根红萝卜,现在白萝卜的根 数与红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白萝卜与红萝卜比较,红萝卜 5 根,白萝卜有 2 个 5 根,白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 2 倍。 (板书:将白萝卜每 5 根圈起来。 ) 2.改变白萝卜的数量。 师:小兔子吃掉了一根白萝卜,现在白萝卜的根数与胡 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 1:白萝卜与红萝卜比较,胡萝卜2 根,白萝卜9 根, 不够 5 倍了,比 5 倍少 1 根。 生 2:白萝卜与红萝卜比较,胡萝卜2 根,白萝卜9 根, 比 4 倍多 1 根。 生 3:小兔子再吃掉一个白萝卜,白萝卜有 4 个 2 根, 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4 倍。 然后,教师引领学生思考:什么是倍,可以举例说明。 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倍的理解。通过不断改变所比较的 两个量,在丰富的比较活动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 即用其中的一个较小量做为标准,另一个量包含了几个这个 量就是它的几倍,感受比较过程中的“标准”的重要。例题 的“一题多变”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举一反三的数学活动中,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性。 三、利用“一题多解”策略,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 所谓“一题多解” ,就是同一个题目,引导学生从不 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而探究和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 运用一题多解,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思 维的灵活性,促使学生智慧的发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 教材中主要呈现了两个例题:例 1 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 树问题;例 2 研究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而一端栽树的 情况,是在练习中呈现的。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授课,虽比 较容易理解,但缺乏拓展性,也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定式, 讲一个题型他们会一个题型,放在一起可能就无从下手了。 所以,我在教学时将课本中的例题进行了重组和加工,把书 中的 3 种植树问题综合在一起,变成一道开放题:在一条长 20 米的路旁一侧种树,每隔 5 米种一棵,我们可以种多少棵 树呢?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探索的空间更大。 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接着通过画一画或摆一摆,再 用算一算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索出了植树问题中的 3 种情况,掌握了植树问题的解题规律。总结归纳出了棵数 与间隔数的关系,利用手指与指缝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记忆 规律,并抽象出数学模型,更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 可见,通过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分 析同一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新方法。一题多解的数学 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灵活性,可以开阔学 生的解题思路。 四、利用“多题一解”策略,培养学生求同性思维 多题一解是指虽然内容不同,但在解答时都运用了同一 种方法。 即多解归一, 从而提炼出解决多道同类题目的方法, 构建模型。 “鸡兔同笼”是我国的一道历史名题,既有趣又益智。 人教版教材把“鸡兔同笼问题”安排在四年级下册。 “笼子 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 个头,从下面数,有26 只脚。鸡和兔各几只?”课堂上我们呈现了最“朴素”的想 法――猜测。分别猜测鸡和兔子的只数,然后引导学生运用 列表法、代数法、假设法、画图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有序思考, 通过比较观察发现每一种方法中都蕴含着一个规律――当 鸡的只数每减少 1 只,兔的只数每增加 1 只,脚的只数就会 增加 2 只。由此规律,学生不难总结出一个数学模型:假设 全都是鸡,则有兔数=(实际脚数-2×鸡兔总数)÷(4-2) 。 假设全是兔,则有鸡数=(4×鸡兔总数-实际脚数)÷(4-2) 。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都积极参与,要知道鸡兔 同笼不仅仅可以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换成乌龟和仙鹤, 换成人和马,仍然是鸡兔同笼问题。虽然承载问题的情境在 不断变化,但问题的本质――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让 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运用 所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鸡兔同笼”其实只是 这类问题一个模型,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应用这一方法去解 决这一类的问题,从而实现多题一解,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 的理解,拓展学生求同思维的空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多渠道的, 方法是多样化的,而利用例题的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数学思 维是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种教学形式需要教师不 断探索、积累经验,运用教育智慧灵活运用到常规教学中, 长期积淀才能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新疆第一小学) 编辑/魏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