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触摸春天》的说课稿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四年级语文《触摸春天》的说课稿 一、文本解读: 《触摸春天》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课第五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宁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的主题。四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课文通过一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进行反复研读、思考,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在沟通中不断完善、升华自己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关爱之情。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化理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从而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就成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盲童宁静谓为奇迹的经历所揭示的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制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样深刻的道理,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就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本课我采纳情感体验,引发对盲人世界的感受——品读语言,触发对生命奇迹的感悟——拓展补充,点燃对关爱生命的感动——积累实践,延伸热爱生命的激情的教学步骤。本着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让学生采纳朗读、勾画、批注、沟通、填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抓住重点的句段,紧扣关键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读懂文本,再通过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小宁静的心灵,从而使他们在情感与人格上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 四、教学安排: 本课我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第二课时:精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 下面我就对《触摸春天》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做具体的阐述,这节课我用四个环节完成: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情境体验,引发对盲人的感受: 教学前,我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蒙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活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在课堂伊始,我让学生沟通自己扮演盲人的体验和感受,由此导入文本: “同学们,有一个女孩,同样什么也看不见,但她却会做很多事。在这个春天,我们看见了春天的色彩,听到了春天的声音,也感受到了它们的气息。然而,盲童——宁静也能和我们正常人一样,感受着春天的漂亮。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17课,走进宁静内心的世界,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盲人角色的情境体验,拉近了孩子们与小宁静的距离,黑暗状态下的感同身受,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同情心。情感的充分调动,使教学一开展就能进入积极状态。〕 (二)品读语言,触发对生命奇迹的感悟: 品读语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用“先……再……最后……”的句式,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说:“同学们,宁静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她着实地触摸到了春天,她心中的春天和我们一样丰富,她做到了一明眼人很难做到的事。假如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宁静所制造的就是什么?”——学生不难找到是“奇迹”一词。 紧接着,课堂进入了品读语言的第一步: 1、自主读文,找“奇迹” 我给学生充足读书的时间,让他们画出能体现“奇迹”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沟通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受。 [这一环节,抓住“奇迹”这一线索,“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的思路与层次随即一目了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直奔重点,简明有效。] 第二步 2、炼词品文,悟“奇迹” 学生在充分读文,讨论、沟通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随机出示以下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们仔细揣摩,体会“这真是一个奇迹!”的含义。 句子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在指名朗读后,我提出问题:“为什么你认为这是个奇迹?”有个学生回答:“因为她是一个盲童,却能在花丛中走的这么流畅,真是一个奇迹。 此时,我抓住“流畅”一词品文,让学生从一个盲童能够流畅的在花丛中穿梭,对花丛的熟悉程度足以说明她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热爱之情。 句子二:“宁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奇妙的灵性抓住了。” 理解这句话时,我鼓舞学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思考:睁着眼睛的蝴蝶怎样被这个盲女孩奇妙的灵性抓住了? 有的学生说:我也捉过蝴蝶,屏住呼吸,悄然而行,可就在要捉住它的一刹那,它飞走了。我做了宁静同样的动作,而且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都捉不到,宁静却拢住了一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我说:是啊,真是一个奇迹,连作者都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你从这个句子哪些词语,体会到作者的惊讶? 此时,学生找到“竟然”一词,我让学生说一说对“竟然”的理解,把“竟然”可以换成什么词,同样能表达作者的惊讶。通过这个过程,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惊叹之情。 最后,我问同学们:睁着眼睛的蝴蝶怎么被一个盲童给抓住了?学生的回答中提到了“宁静奇妙的灵性”,我顺势引导学生从人身上的各种感官去思考,结合上下文,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来理解这个“奇妙的灵性”。之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她可能利用嗅觉,在花香的引导下,拢住了蝴蝶;有的说:宁静整天在花丛中穿梭,身上已经有了花的芬芳,所以蝴蝶没有意识到宁静是一个人,以为是花仙子,有意落到宁静手中的,宁静身上这种特有的花香,就是她奇妙的灵性。 瞧,这些孩子充满爱心和善良的想象,让我觉得自己的课堂也充满了教学的“奇迹”!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我乘胜追击,引导学生感悟宁静内心的世界。同学们:一个整天在花丛中流连的孩子,是因为这里有五彩缤纷的花儿。一个盲童也喜爱这里,说明她内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多姿多彩)宁静内心世界是多姿多彩的,这源于她热爱生活,所以制造了“奇迹”。 句子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宁静仰起头来张望。” 我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 (1)宁静能捉住那只蝴蝶,对于她来说,也是一个奇迹,可为什么要放飞它? (2)宁静什么也看不见,为何仰起头来张望,她看见了什么,她用什么看见的? 我鼓舞学生结合课文,发挥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以上问题,学生的回答,又一次让我“惊讶”了。学生说:宁静惊讶自己拢住了一只活生生的小飞虫,她惊喜万分的同时,想到了那是一个小生命,宁静热爱生命,所以,也尊重这个小生命,放飞了小飞虫。还有的说:宁静的生活中,不用眼睛也能看到的东西很多,她可以用嗅觉、触觉和心灵去看世界万物。她仰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