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贵州省遵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贵州省遵义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姓名姓名:________:________班级班级:________:________成绩成绩:________:________ 一、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 (共共 3 3 题;共题;共 2727 分分) ) 1. (6 分) (2016 高一下·扶余期中)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中庸之道与社会和谐 崔永东 ①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庸”是“用”的意思,“中庸” 即“用中”,亦即按“中”的标准去做。“中”是 “恰到好处”,是一种“完善”的象征,而“过”与“不及” 都是对它的偏离,因而都是不好的。但那种将“中庸之道”当成一种折中主义的看法是一大误解,“中”并不是一 把在表面上或数量上对事物进行所谓“半斤八两”式平分的标尺。“中庸之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实质性的平 衡,是一种真正的勿过勿不及的状态。“中”又与“和”有密切关系,东汉大儒郑玄对“中庸”解释道:“名曰中 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和”一词是指按“中”的标准去做就会达到一种“和”的状态。和谐是一种完 美的状态,因此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状态。 ②中庸之道作为一个方法论原则,适用于政治领域,表现为宽猛相济、德刑并用的治国方略。但德刑并用不是 指德教与刑罚平分秋色,而是指德主刑辅,按儒家的观点看,德主刑辅恰恰是一种实质的“中”,而德刑并重是一 种表面上的“中”, 表面上的“中”并不合乎真正的“中庸之道”, 而实质的“中”才体现了中庸之道的真实内涵。 另外,中庸之道还表现为一种政治理想,或者说一种为政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儒家所谓“致中和”的境界。《中庸》 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达到了“中和”,不仅实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而且也实 现了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而这正是儒家孜孜以求的为政者的终极境界。 ③中庸之道适用于法律领域,则要求在立法上注意寻求各种不同群体间利益的平衡点,适当考虑民众的利益。 这就涉及到一个立法公正的问题。当然,由于历史局限,儒家对立法公正的理解与今天相比有很大出入。孔子有言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则强调了刑罚公正问题,应该说,儒家的司法思想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精 神。用今天的标准看,一种以公正和人道精神为主宰的立法与司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④中庸之道适用于文化领域,则表现为一种理性与温和的文化发展观。它反对在文化问题上搞“不破不立”, 反对横扫一切文化传统, 提倡文化的“损益”式发展。 所谓“损益”就意味着对传统文化有肯定、 有否定、有继承、 有创新,既非故步自封,也非目空一切,而是主张在继承传统中的优秀成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这也是构建和谐社 第 1 页 共 16 页 会的重要一环。 ⑤中庸之道适用于经济领域,则表现为经济政策上的“富民”措施。儒家从“中庸之道”的立场出发,不赞成 将社会不同阶层间贫富差距拉得过大的制度,因为这些都有碍于社会的和谐与安定。但我们不能把孔子“不患寡而 患不均”的主张简单地理解为财富分配上的一种平均主义,而应该从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其 中的深意。 (选自《2007 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阶段成果选编》 ,有删改) (1) 下列有关“中庸之道”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要求人们按照“恰到好处”的标准去做事。 B . “中庸之道”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过”与“不及”都难以达到“中和”状态。 C . “中庸之道”适用于社会不同的领域,倡导回避现实中的矛盾冲突,以求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理想化状态。 D . “中庸之道”与在表面上或数量上对事物进行所谓“半斤八两”式平分的折中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 (2) 下列做法不属于合理借鉴“中庸之道”的积极因素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是() A . 立法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努力做到司法公正。 B . 经济上关注弱势群体, 采取种种得力措施适当加大社会不同群体间的贫富差距, 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 C . 政治上采取刚柔相济的治国方略,以德治为主,加强全民族思想品德修养,适当使用刑罚。 D . 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立足于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在批判中继承,在 继承中创新。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儒家对立法公正的理解与现代社会所实践的立法公正在内涵上完全不相同。 第 2 页 共 16 页 B . 儒家所谓的“致中和”,就是达到整个人类社会和谐以及人类与自然万物和谐的终极境界。 C . 缩小贫富差距、建设和谐社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财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D . 中庸并非形式上的不偏不倚,德刑并用并不意味着德教与刑罚平分秋色。 2. (12 分) (2017 高三下·福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爱你,听见了吗 我特别害怕一种病:阿尔茨海默症。通俗上来讲,这种病叫做:老年痴呆。你不知道这种病什么时候开始,就 像你不知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有一回,五婶儿吵着要吃炸糯米球,附近的店早关门了,但是五叔知道李村公园那里有一家店开到很晚。那时 候,天有点黑了,赶上下雨,路上出租车很少,五叔有哮喘病,来回走了5 公里,还好,买到了炸糯米球。买回来 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了,就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叹口气:“唉,这辈子算是着了你的道。 ”买回来以后,五婶儿又说,不想吃了。 五叔怕浪费,就又自己吃了。 然后五婶儿又吵着要吃,五叔一点都不恼,和颜悦色,全当遛腿锻炼。 有天一大早,五婶儿起来,要吃炸糯米球,说话有些含含糊糊了,五叔没在意,就去买,下了楼突然想起一些 事儿,又折回家,看着五婶儿弄个老花镜在一个本子上写着什么。五叔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买了,你再不吃,就 不给你买了。” 五婶儿“哇”地一下子就哭了。 五叔吓了一跳,忙去哄:“买,买,买,我现在就去买。” 五婶儿含含糊糊地说:“我,好,像,快,把,你,忘,完,了。” 五叔拿过五婶儿手上的本子,上面歪歪扭扭写着一个名字: 马家平,后面是画的“正”字。五叔姓马,莒县人。 五叔问,这些“正”什么意思?怎么还有一个没写完的? 五婶儿摇摇头。 第 3 页 共 16 页 五叔牵起五婶儿的手,去买炸糯米球。站在炸糯米球的小车前面,五婶儿从她的小口袋里掏出来一个小本子, 很开心地在马家平后面的“正”字上,又画了一笔。 五叔问:“你要不要去坐那个摇摇车?” 五婶儿笑着说:“小孩儿玩的。” 五叔说:“我陪你啊。” 在商场门口的儿童摇摇车上,五婶儿玩得很开心,可是,五叔掉眼泪了。 到后来,五婶儿已经彻底不认人了。五叔很用心地教她用筷子,教她认人,她学得很慢很慢,她还是要吃炸糯 米球,但是说完就忘。五叔买回来,她从来没吃过。五叔的儿子总是责怪他,别再买了。五叔也知道,五婶儿已经 彻底不认识他了,可是他每买一次,她就会在小本子上开心地画一次,她每画一次,他就跟着开心一次。 五婶儿嘱咐的每一件小事儿,对于五叔,都是天大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