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 2525 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课《河中石兽》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是人。 答案: 《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朝 解析: 这种题目主要是靠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 小 舟 __________ 曳 铁 钯 __________ 湮 __________ 啮 __________ 溯 流 __________ 臆断__________ 答案: zhào|yè|yān|niè|sù|yì 解析: 注意“棹”的韵母是 ao,不是 uo,“啮”不要读成“齿”,“溯”的声母是 s,不 是 sh。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 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答案: 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意近即可) 解析: 读懂文章,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个自然段交代了一个观点。 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山门圮于河 ②阅十余岁 ③曳铁钯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④湮于沙上__________ ⑤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⑥如是再啮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⑦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⑧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__________ 答案:倒塌|多,余数|拖着|埋没|讲学,教书|侵蚀,冲刷|通“癫”,疯狂|依照 学生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古今异义,“如”解析:如“讲学家”古意是讲学、 教书的人, 在这里是依照、按照的意思。其次还要注意通假字,“颠”通“癫”,是疯狂的意思。 5.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答案: D 解析:A、B、C 三项中的“之”均为代词,D 项“之”为结构助词“的”。 6、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__________ ②众服为确论_____________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_______ 答案:被|认为|成为 解析: (1)表示的是被动,指的是石兽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所带走呢?(2)的 意思是众人信服并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3)在这里离表示为坎穴形成的原理。 7、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 上游。 )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 答案: B 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应为,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坎穴。 译文: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答案:①过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③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④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解析: 理解语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注意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按照现代汉 语语言规则恰当表述即可。 9、翻译下列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③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答案: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 走呢? ②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石形成坑洞。 ③既然这样,天下的事情, 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 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情 况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吗? 解析: (1)要注意“物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这里表示的是事物的道理, “是” 是代词,这的意思,“为”表示被动。 (2)“于”是在的意思,“啮”本意是咬,在这里 是冲击的意思。 (3)“然则”是既然这样的意思,“其一”“其二”是古今异义,在这里 表示其中一方,另一方面,最后一句是反问句要翻译出反问的语气出来。 10.10.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 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寺临河干 ②竟不可得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④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水边,河岸|终于,到底|指洪水|于是 解析: 要注重平时的积累,注意在具体的语境中去判断词语的意思如“暴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 ②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 答案:①寺庙的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 ②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 解析:理解语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注意指示代词 “之”的内容,兼词“焉”是于此的 意思。按照现代汉语语言规则恰当表达。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①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②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答案:①指讲学家所说的话 ②代石兽 解析: 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从上文中可以得出结论, (1)中的“之”指的是前文中 讲学家的话, (2)是文中一直要寻找的石兽。 (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 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 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 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 答案: CD 解析: 文章提到了三种观点,其中两个观点是两个人所提出的,可以根据其出现 的具体段落进行推测。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答案: C 解析:颠,在这里是一个通假字,通“癫”,疯狂。 (6)下列叙述